下周(12/6)台積電美國亞歷桑那州的12吋晶圓廠將舉辦機台移入的盛大開幕活動,預計將吸引美國重量級的政治人物,全球半導體產業供應鍊的領袖,還有政經媒體的焦點報導。
已經退休也不再擔任台積電任何職務的張忠謀創辦人預計將赴美親自出席,為什麼?這兩年,Morris在不止一次的公開場合中指出,赴美的成本大幅增加,供應鏈不完善,美國製造的人力短缺,直接或間接的打臉了當初這個於2020年5月宣布的美國建廠計劃 (5nm, 2 萬片規模,120億美元)。有趣的是在本月稍早,代表台灣參加今年於泰國舉辦的APEC領袖會議結束後的返台記者會中表示,他與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 的短暫會談時,表達了台積電將進一步擴大對美投資3nm的生產線。過去短短兩三年,台積電已先後宣布了在美國和日本兩個半導體產業先驅國家的投資計劃,這背後的意涵值得關注。筆者將從地緣政治、分散風險、借力使力、全球佈局、到ESG等幾個層面做分析。
一、地緣政治
這幾年,美中兩國在貿易、科技、軍事、乃至國際舞台的相互爭霸中,「地緣政治」已成為最受矚目的熱門話題。隨著美國總統的更換,不論是共和黨的川普還是現任民主黨的拜登,似乎兩黨唯一的共識就是與中國的長期對抗目標不變。俄羅斯/烏克蘭從今年初開始的戰爭進一步加深了地緣政治影響全球經濟(如能源/糧食供應)的力道和顧慮。而過去三年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在家工作、學習、生活所帶動遠超過尋常的半導體晶片需求,特別是對全球汽車產業晶片供給不足的重擊,造成大量生產線藍領工人失業與汽車價格上漲,喚醒了如美國、德國、日本等政府高層的重視。一時之間,呼應在地生產供應以降低未來地緣風險的態度成為主流。美國、歐盟、日本、韓國也紛紛宣布對在地半導體製造的鼓勵措施,包括資金補助與政策傾斜等…
二、分散風險
海峽兩岸,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經濟學人雜誌去年更曾經以封面故事報導「台灣是地表最危險的地方」!而高度集中於台灣生產的先進晶片隨時可能因台海衝突而斷鍊,進一步衝擊全世界的經濟和正常運作。台灣引以為傲的護國神山台積電這幾年跳躍性的領先,無論是在產能、先進製程(5nm以下)、創新的3D封裝解決方案,都超前國際競爭對手包括英特爾、三星等國際大廠。獨門生意興隆,訂單源源不斷,股價節節高升,不論是在市值、高獲利或營收表現都穩居產業的龍頭寶座。原本高度密集且完整的台灣半導體生產供應管理,變成了高風險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強化「區域供應鏈韌性」在這兩年逐漸成為主旋律,而為了分散風險與犧牲些許成本效益的討論也隨之而來。
三、借力使力
以日本為例,今年破天荒地透過政府預算,補貼台積電近5000億日圓,在筑波的3D IC封裝研發中心以及在九州熊本的晶圓廠,其官方說法是「建立穩定的晶片供應系統,從經濟安全和其他角度看非常重要」。對台積電而言,更重要的是在日本設廠其產能均將提供給當地客戶如Sony等。同時,利用日本先進材料的優勢所獲得的研發成果及智慧財產權均歸台積電所有,未來可加惠於全世界的客戶和應用。借力使力,善用日本政府的資金,當地先進優質的研發能力,以及大客戶對產能的需求保證,即使付出較高於台灣的營運與管理成本也是非常值得的。
四、全球佈局
過去台積電在新加坡與飛利浦(後改名為恩智浦NXP)合資成立晶圓廠(SSMC),在美國華盛頓州設立WaferTech,都屬於小打小鬧、不成氣候的嘗試。後來在上海松江及南京建立起稍具規模的生產線,在全世界數一數二的中國市場超前部署,自然是無可厚非,但仍保留先進製程在台灣生產的策略(一部份原因是台灣政府對大陸投資的限制規定)。無論是在營收貢獻與獲利表現而言,留在台灣的先進製程、3D封裝、及成熟與特殊製程的財務面貢獻,仍佔公司非常高的比例。美、日的佈局展開之後,歐洲將是下一個階段最可能的目標。歐洲缺乏14nm以下的先進製程能力,儘管荷蘭的ASML公司是先進製程所最需要的設備之一。歐洲仍然有非常多優秀的半導體客戶及系統廠商,歐盟也追隨美國腳步,提供很多資金補貼政策。同時,人才濟濟,對於未來More Than Moore (超越莫爾定律)的異質整合(光、電、磁、生物科技等),提供了另類的人才庫和合作伙伴。
印度可能是未來台積電另一個落腳設廠的地方。筆者曾經於2004-2005赴印度考察當地半導體產業發展潛力,當年即判斷印度10年內不可能有半導體(製造)產業的建立。時隔近20年,印度的國力已非吳下阿蒙,整體的GDP也於今年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美、中、日、德之後),擁有眾多年輕工程師和廣大的市場潛力。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印度已成為地緣政治競逐中,美、中、俄、歐各國相互爭取的合作伙伴。對於國安以及民生必備的半導體技術和生產供應而言,印度應該也是勢在必得。
新冠疫情結束的「後全球化時代」,隨著區域發展的趨勢和分散式供應鏈的強調,台積電的全球佈居勢在必行。而TSMC,未來即是Taiwan 也會是代表服務全球的「Trust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五、ESG
Environment: 在氣候變遷的前提下,對於保護環境,循環經濟與使用綠能的生產要求將日益增加。
另一個考量是台灣的能源供應。多數(80%以上)來自化石燃料,未來如果沒有改善,半導體產業和傳統產業將會為了爭奪綠能而導致另一個層面的問題:流失的國際訂單將帶來失業危機,傳產如果大量裁員,會導致民粹的反撲並迫使台積電讓步,移往海外生產。也有可能是未來高昂的碳關稅將造成台灣製造的出口成本大幅提高。屆時,台積電的分散風險,全球佈局就將變得理所當然。
Social Responsibility: 台積電應擴大其影響力和對產業的社會責任,提供更多的協助(如環保、勞工、政策、法規、及海外運營雖然成本增加依然有利可圖),讓一起打拼,參與全球布局的供應商夥伴能夠同步成長茁壯,更上一層樓!
Governance: 台積電的成功是過去三十幾年來,台灣有擅長也願意替人作嫁的勞動力辛勤負責地工作,同時找到合適的晶圓代工模式,兩者缺一不可。
台灣到日本和美國設廠,挑戰才剛開始。成本之外,商業模式也不見得能完全維持。以日本為例,可能比較像是日本系統廠商包廠由台積電代管,台積電的彈性和靈活,相對會小很多。
美國就比較複雜,初期要的就是國安的保障,所以產能(初期僅2萬片5nm),成本(初估比台灣貴50%),都不是最重要的考量。未來phase 2之後的投入,會不會建成10萬片以上的GigaFab(需搭配完整的供應鏈),要看Apple等美國大廠願意以較高的價格買單否?
台海如果無戰事,在台灣生產還是最佳方案。往後幾年,這些變數仍需要動態調整。
人力資源是投資海外的另一大挑戰,在台灣的人力管理模式,為了高效運營,很多高學歷的人才是否因此被錯置到僅僅扮演一顆小螺絲釘?也許台灣的員工習以為常,也許因為高所得和社會地位而遷就現實。
橘淮為枳,這些外派到海外的同仁,或是在當地雇用的夥伴,是否還願意維持這樣的高壓工作模式,成就公司犧牲個人,也必須做深刻的探討。
最後,接班人永遠是企業永續的重要關鍵。台積電過去35年的成長,堪稱經典。未來35年何去何從,是否還一直維持生產為導向的領導風格,是否會變成吸引全球人才的國際化公司,可不可能選出不是台灣出身的CEO,會不會一統江湖,成為全球第一個兆元美金市值的半導體公司?
咱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