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qlo引進智慧包裝機器人,會造成更多人失業嗎?
李超凡 / 何渝婷編譯
2019-12-26 10:00

「機器人取代人類工作」的話題每年都會拿出來討論幾次,過去主要發生在汽車、手機等科技產品的生產車間,現在越來越多產業打算引入自動化流水線,這是否意味著會有更多人失業呢?

據英國 《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Uniqlo在日本的工廠經過改造,已經接近完全自動化,服裝的打包工作基本都由機器人完成。

Uniqlo使用的機器人叫做「智慧包裝機器人」Intelligent Piece Packing Robot,是由日本初創公司Mujin研發,專門用於紡織品的折疊打包。

這些機器人可以嫻熟地通過機械臂末端的吸盤將衣服整齊放置到盒子裡,同時不會損壞衣服的塑膠包裝,還能單獨將紙質文書放置到包裝中,這需要更精準的力度控制和電腦視覺辨識才能做到。

其實早在2018年,Uniqlo就在東京的一個倉庫,啓用了一套自動化系統,由機器人負責倉庫內服裝檢查和分揀工作,這也是Uniqlo第一個「機器人倉庫」,Uniqlo表示這套系統能取代90%的人力,並且可以24小時不間斷運行。

(圖片來自:Medium)

據悉,Uniqlo每年生產13億件服裝,發往全球26個不同國家的3500家商店中銷售,而且服裝款式和材質眾多,如果這種打包機器人能大規模應用,能為Uniqlo節省不少成本。

不過目前看來,這種機器人也只能用服裝於打包這樣難度較低的環節,在流程更加繁瑣、人力成本比重更高的生產製作環節,機器人還是無能為力。

這樣的情況不只是在服裝產業出現,愛迪達曾在2016年和2017年,先後開設了兩家機器人工廠Speedfactory,嘗試用機器人來生產運動鞋,只保留少量技術崗位。

按照愛迪達的設想,機器人工廠通過3D列印,機械手臂和電腦編織等自動化技術,不僅能提高生產效率,以「比標準工業生產時間快36倍」的速度交付鞋子,而且還能快速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訂製需求。

然而今年愛迪達卻關閉這兩家機器人工廠,因為這兩家機器人工廠能生產的鞋款十分有限,如果要生產更多款式的運動鞋,需要花費更高的成本才能實現,甚至比人工生產還高。

其實機器人在製造業上的應用已經十分普遍,比如汽車生產線上焊接擰螺絲的機械手臂,那為什麼在服裝鞋類這些產業,卻難以實現這樣的自動化流水線生產呢?

流水線生產模式最早是在汽車產業開始普及,機器人在製造業的廣泛應用也是從汽車產業開始,這其實和汽車製造業的特點有很大關係,汽車製造具有產量大、標準化程度高、流水線分工細化明確等特點。

(圖片來自:Delstra)

因為許多汽車的部件都可以通用,且一款汽車的產量往往不低,那些並不怎麼靈活的機械手臂,才能大規模應用到汽車生產中。

現在機器人生產線也用在智慧型手機等3C產品中,這些產品和汽車也有很多相似之處。以智慧型手機為例,目前生產過程中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是點膠、精密貼裝、精密壓合、鎖螺絲等環節,因為這些環節技術難度較低,而且就算手機更新幾代,只要調整參數就能繼續使用。

而在整機組裝環節還是比較依賴人力,當中涉及的焊接、擺線、合殼、清潔顯示螢幕、貼鏡片、測試檢測等,以及輔料的上料和貼合等工藝,自動化的難度較大。

此外智慧型手機的更新越來越頻繁,很多廠商開始推出折疊螢幕、環繞螢幕等工藝難度更高產品後,現有的自動化流水線已經不太能滿足需求,因為個性化就是機器人生產標準化、規模化最大的敵人,讓自動化設備適應柔性化生產,已經成為手機製造自動化的最大難題。

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服裝鞋類的製造較難實現自動化生產了,衣服和鞋類的換新頻率比手機還要快得多,且款式也要更多,要製造出一台能滿足不同款式服裝生產的機器還難以實現,但如果只是生產部分款式,就難以達到規模化生產,成本可能還會更高。

不過現在機械手臂的辨識精度也在不斷提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下屬的新創公司Eureka Robotics開發的一款機器人,可以像人手一樣處理精密的光學鏡片,而OpenAI研發的機械手臂,已經可以通過自學,來單手解開魔術方塊。 

這意味著,未來機器人不一定只能完成特定的任務,而是可以像人類一樣通過學習來快速掌握多項技能,這有可能讓自動化流水線大規模應用到更多產業,讓我們的衣服、鞋子、手機等日常用品的製造,完全由機器人完成。

本文為愛范兒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優衣庫要用機器人改造工廠,但造衣服暫時還離不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