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文專欄】半導體投資美國是為了客戶 盧明光:環球晶與台積電美國投資有三個不同
專欄作家林宏文
2022-12-28 09:15

本文作者林宏文,主跑科技、生技產業多年,目前為財經專欄作家、財經節目與論壇主持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投資趨勢、公司治理以及國家競爭力等議題。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

一年一度的「潘文淵獎」昨(27)日頒獎,由前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及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兩人獲獎。兩位半導體及通路產業資深前輩,分享他們對地緣政治及產業景氣的看法及作法,也提供大家對台灣產業重要的觀察。

潘文淵獎是為了紀念潘文淵博士,他是40多年前為台灣草擬積電電路發展計畫的一位海外學人,並促成台灣派四十餘位取經大使赴美國RCA授權半導體技術,並推動後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蓬勃發展。包括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台達電子創辦人鄭崇華、聯發科技創辦人蔡明介,都曾是該獎項的年度獲獎者。

國內知道潘文淵的人並不多,他不曾在台灣領過一份薪水,也沒有在台灣工作及定居,只是出於一片熱誠,在當年政府號召下,為台灣奉獻心力。為了紀念這位台灣的「積體電路之父」,因此包括台積電、聯電、華邦電、胡定華等企業及個人,就共同出資成立潘文淵基金會,並設立「潘文淵獎」,成為目前台灣科技業中最高榮譽的終身成就獎。

從1988年創辦聯強國際就擔任總裁及執行長至今,杜書伍感性地謝謝一同來祝賀的聯強董事長苗豐強,是一直支持他的46年共事伙伴,他也提到電子產業有一個迷人之處,幾乎每10年就有技術突破,會創造出另一個層次的應用;在電子產業絕不會感覺無聊,永遠有新事物可以探索和創造。

此外,當大家問到2023年景氣時,他說大家都看壞2023年,但當所有人都這麼預測時,說不定事情就不一定會如此。

杜書伍認為,面對各種挑戰,大家已都找出一些解決辦法,例如2008年金融海嘯後,各國政府已都學會如何急救,2020年的新冠疫情也是,各國都花大錢出重手救經濟,企業也都學到如何應變,要賠就一次賠,大家都有辦法保持體態輕盈與彈性應變。

至於地緣政治對半導體衝擊較大,但對聯強的通路經營就還好,主要是上游的客戶可能有影響,不過,聯強的海外通路擴展一直在進行,至於每個區域也都有不同的策略。

至於在半導體業工作49年的盧明光,對於地緣政治及赴美設廠,尤其是環球晶赴德州設廠等投資,他也都是直球應對,沒有隱藏。

例如美國政府要求台積電去設廠,他認為客戶在哪裡,企業就該去,但盧明光坦言,環球晶去德州設廠,並非美國政府要求,主要是綜合判斷美國市場未來的商機,還有誘人的補貼條件,關鍵也是客戶在那裡。

從市場需求來看,美光(Micron)已宣布在紐約州投資1000億美元,要蓋多個晶圓廠,三星也說未來要在美國投資1000億美元,至於英特爾也宣稱要投資1000億美元,另外德州儀器也要投資多個晶圓廠,加上台積電也在美國投資設廠,未來美國半導體市場勢必會很大,對矽晶圓的需要也會很大,環球晶當然應該就近去客戶旁邊設廠。

另外補貼條件也很好。盧明光說,台灣土地有限,缺水、缺電也需要解決,但環球晶到美國德州設廠,德州土地很多,一公頃土地只要價1美元,還有水、電費用州政府補貼一半,另外還提供很多員工訓練、津貼及獎勵等補助,因此在德州設廠,成本頂多比台灣多增加10%至15%。

此外,對環球晶來說,設廠地點位於德州,也有非常重要的地利之便及歷史意義。

潘文淵獎昨日獲獎人為盧明光(左二)及杜書伍(右二),頒獎人為劉兆玄(左)及史欽泰(右)。(林宏文提供)

德州向來是美國半導體產業群聚的重鎮,其中最知名的企業就是德州儀器公司,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早期就在此工作,至於盧明光也是出身台灣德儀。此外,早期北美最大矽晶圓廠MEMC也在德州,環球晶先後兩次併購美國公司,都與德州有密切相關。

環球晶兩次的收購,是2008年中美晶收購GlobiTech(當時環球晶尚未獨立切割),這家位於美國德州的半導體廠,高層都來自德州儀器,盧明光早年在台灣德儀及光寶電子等公司工作過,主管及同事全都來自德儀,加上中美晶先前就有投資GlobiTech,與該公司經營層相當熟悉,因此收購進展很順利,併購18個月後就轉虧為盈。

第二次併購則是2016年,環球晶收購美國SunEdison,這家公司的前身就是MEMC,一樣位於德州,也是原本中美晶與環球晶的原料供應商,後來才分割獨立,而環球晶原本也持有SunEdison約3至4%股權,加上與董事會成員相當熟悉,因此併購案也很順利進行。

因此,環球晶這兩項併購案,取得的資產及生產基地幾乎都位在德州,而且,目前環球晶董事長是徐秀蘭,總經理Mark England就是當年GlobiTech的總經理。因此把新廠設在德州,對環球晶美國的營運管理來說,可以說是最佳地點。

盧明光說,台積電在美國亞歷桑那州的投資,需要調動不少台灣工程師過去,但環球晶就不太需要。主要就是因為環球晶在德州已有很大的營運基礎,因此未來設新的廠,不用從台灣調動很多員工過去,而且矽晶圓的生產流程,比晶圓代工要簡單許多,這是兩個產業間的主要差異。

此外,在昨日頒獎典禮上,近年來已很少出席公開場合的台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也特別提起早年台積電採購矽晶圓的一段歷史。他說,當年台積電剛創辦時,接手工研院團隊,大家都不看好,許多國際大廠也瞧不起台積電,包括那時的矽晶圓大廠日商信越(ShinEtsu)。

曾繁城說,當時要從3吋轉到4吋晶圓,接洽日商信越購買矽晶圓,但信越的人跟他說,信越好的矽晶圓要賣美國市場,差的才會賣給台灣,而且美國賣5美元,但台灣要賣10美元,後來他拜託人家去講,日本人才把10美元降為9美元。

曾繁城說,他當時相當生氣,發誓絕不跟日本人買晶圓,後來是轉而跟美商MEMC買。不過,如今情況當然不一樣了,因為台積電規模愈來愈大,日本矽晶圓如今也都賣進台積電了。

如今,地緣政治的衝擊愈來愈大,不過,昨天多位半導體及資訊產業老將,都對台灣產業實力深具信心。盧明光說,台積電美國廠3奈米要到2025、2026年才量產,但屆時台積電台灣的2奈米、1奈米應該就已準備好,客戶與市場在美國,企業沒有不去投資的道理。

此外,潘文淵基金會董事長史欽泰,當年也是赴RCA取經的成員之一,他說,台灣很小,往外發展是必然的過程,是值得鼓勵的發展機會,也是台灣半導體業朝國際擴大影響力的契機,大家可以用更正面的角度來看。

潘文淵獎至今已頒發了16屆,得獎人都是對台灣資訊及半導體產業有傑出貢獻的人士,不過,在爭論不休、難以建立共識的此刻,潘文淵的精神,可能更值得大家注意。

台灣從40多年前完全沒有半導體基礎,需要向美國授權取經,如今則發展為舉世欽羡的關鍵力量,還能赴美國投資晶圓代工及矽晶圓廠,這些看似不可能的成績,都來自一群默默耕耘、不斷奉獻人士的努力,或許這種想要在國際間爭取更大影響力的企圖心,還有不會小看台灣可以發揮延伸的力量,才是最值得國人珍惜愛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