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要拔瀏海了?你知道做一台全螢幕手機有多難嗎?
陳文俊 / 何渝婷編譯
2019-12-26 11:40

(示意圖/取自Apple粉絲專頁)

昨天我在微博被一則訊息洗版了,這個消息不算新鮮,甚至是我們幾乎每年都會談到的東西,就是iPhone要用全螢幕了,而且還是「官方實錘」。

這可把我嚇一跳。畢竟iPhone把瀏海去掉可是大家都在期盼的事,我趕緊去新聞所說的Apple Support推特首頁封面圖找真相。

乍看之下,照片裡兩位女士的iPhone確實像是用了沒有瀏海的螢幕,似乎有點全螢幕iPhone的意思。

不過正當我以為全螢幕iPhone真的要來的時候,我隨手放大了圖片一看,實際上照片裡的兩台iPhone都有瀏海,只是反光和黑色背景把瀏海給「藏」起來了。

將圖片放大100%,你看,其實還是能看到有瀏海的。

iPhone能做到真正的全螢幕,從美學角度來看固然是件大好事,站在用戶角度看,正面全是螢幕的手機,更是能給我們帶來視覺衝擊感。但從技術角度出發,打造一台真正的全螢幕手機,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

尤其是在手機這種內部空間本身就很吃緊的設備上。

(三星Galaxy Note Edge是曲面螢幕手機的鼻祖 圖片來自:AndroidPit)

手機廠商總能捕捉到消費者心態,所以他們並不是沒有嘗試過在手機上做全螢幕,回望過去,廠商為了將螢幕覆蓋手機整個正面,甚至還做到為之瘋狂的地步。

要不是後來有了鑽孔螢幕,可能現在的手機會是翻蓋、滑蓋各種形態。

(華為Mate30與Mate30 Pro)

要說全螢幕手機的鼻祖,不得不提的就是以三星Galaxy Note Edge為一派的「視覺全螢幕」手機。這一派產品會通過曲面螢幕的方式

去削減螢幕兩邊的寬度,在視覺上讓螢幕兩側接近沒有BM黑邊和邊框設計。

這種設計我們至今也能在一些旗艦手機上能看到,而且也被升級為曲率更大的瀑布螢幕,用螢幕交互取代物理交互。

去年手機圈曾有一股滑蓋復興潮,小米、榮耀、聯想都分別推出自家的滑蓋手機,將螢幕「簡單粗暴」地放在上層,達到93%的螢幕佔比(目前主流直板手機的極限螢幕佔比為91%)。

另外還有在保持直板形態下,用機械平台將相機與螢幕分離,像過去的vivo NEX、OPPO Find都是機械結構的佼佼者。之後的雙螢幕手機,更是把廠商對螢幕佔比的追求發揮到極致,其目的也是為了給手機正面騰出更多放螢幕的空間。

(vivo NEX)

從形態上看,廠商對全螢幕的追求堪稱瘋狂,但深入分析,林林總總的設計背後是技術上的妥協。儘管廠商都在往真全螢幕的目標前進,但他們也不可忽視常駐螢幕附近的幾個開孔——感測器。

實際上,在擴展螢幕佔比的同時,廠商也一直試圖把聽筒、光距這些感測器藏到螢幕底下,嘗試最大限度縮減手機正面的開孔,所以擴展螢幕和隱藏感測器這兩個工作是在同步進行的。

然而,諸如人臉辨識、手勢辨識等等功能的添加,反而讓手機感測器越來越多,這就使得螢幕佔比和手機功能成為對立。

在Google Pixel 4剛問世時,有人覺得這台手機是「大額頭」,但卻忽視了螢幕上方有著8個感測器,這8個感測器除了有聽筒、相機、光距等零件,還有用於動作檢測的Soli雷達和辨識用的點陣投射器,這讓Pixel 4擁有靈敏的動作辨識系統。

即使把雷達、紅外感測器去掉,螢幕上方也至少需要聽筒、光距感測器、相機三個開孔。

當然,手機廠商也未曾沒有將感測器移到其他地方,讓螢幕至少有三面窄邊有沒有瀏海影響觀感的設計,小米MIX的感測器全體下移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但這種顛覆傳統使用邏輯的設計最後還是被小米 MIX 3的滑蓋取代,原因可能是因為滑蓋更符合全螢幕的設計要求,不過即便如此,滑蓋設計最後也只是幾家廠商刮起的一陣風。

(小米MIX可以說是全螢幕手機的經典之作)

實際上無論是滑蓋還是升降設計,這些都只是廠商為「減少」感測器空間而推出的臨時方案,更複雜的機身結構,所增加的不但是手機的製造成本,還佔據了寸土寸金的內部空間和密封性。儘管廠商在宣傳時,都能給出數十萬次開合的數據,但實際上每個人使用的習慣、場景不同,機械結構自然也比不上傳統直板堅固耐用。

你會因為螢幕更大,而放棄機身防水嗎?

(OPPO Find X專門設計了電動升降台)

因此目前來看,主流的直板手機提升螢幕佔比的做法,主要是以水滴螢幕、鑽孔螢幕、瀏海螢幕三種方式來實現,前兩者是通過給相機鏡頭留出位置,把感測器隱藏在螢幕下或邊框實現全螢幕設計,甚至減少感測器的數量;而瀏海螢幕仍然還是目前兼顧功能和螢幕佔比的取中辦法,唯一的問題是它需要佔據一定的顯示空間。

(vivo NEX使用的是螢幕下光敏+微縫紅外設計)

所以歸根到底,手機能否做到真正的全螢幕,其實不僅僅是手機廠商、螢幕供應商的問題,還有感測器技術能否做到精準的螢幕下感應。從目前來看,基於OLED的螢幕下聽筒、光線、紅外感測器已經能隱藏在螢幕和邊縫內,但螢幕下鏡頭仍然還是廠商要邁過的一道坎。

在本月的未來科技大會上,OPPO展出了首款採用螢幕下鏡頭設計的原型機,借著螢幕密集的像素點小孔透視原理,相機能透過OLED螢幕進行拍攝。

(OPPO螢幕下鏡頭設計專利)

(螢幕下拍攝優化前後對比)

然而,「螢幕下拍照」並不是推出一套專利就能解決,從OPPO公布的樣張可見,螢幕下鏡頭的原片對比普通前置拍攝,無論是色彩、清晰度都表現一般,需要通過後期優化才能達到接普通前置相機的表現。

這裡其實也無形考驗了廠商對相機硬體、相機系統的調校實力,另外可能還需要專門為螢幕下拍攝設計的CMOS元件。

當然,除了OPPO一家以外,小米、vivo、華為也有螢幕下鏡頭的專利,大致都是通過訂製螢幕材質、材質透光的特性,實現螢幕下拍攝。所以我們能看到,全螢幕的設計和螢幕下拍攝,必然會是手機的未來發展方向,但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這些理念仍有許多技術難題需要手機廠商聯合螢幕、相機供應商一起攻克,想讓「真全螢幕」手機投入市場,從研發到投入至少也要1~2年時間。

所以當下所說的「全螢幕iPhone」其實更像是一場自嗨,更別說是來自官方的「實錘」了。

本文為愛范兒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都說 iPhone 要做全面屏,但知道造一台真全面屏手機有多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