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文專欄】阿爾發沙盒實驗成功落地,機器人理財正夯!小公司竟促成國內兩個多年推不動的金融創新
專欄作家林宏文
2022-11-10 10:33

本文作者林宏文,主跑科技、生技產業多年,目前為財經專欄作家、財經節目與論壇主持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投資趨勢、公司治理以及國家競爭力等議題。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

國內第一家專注發展機器人理財的阿爾發投顧,昨(9)日宣布和永豐金證券合作為期一年半的金融監理沙盒實驗成功落地,順利催生國內金融機構間的資料共享及碎股下單交易功能。這不只是台灣跨出機器人理財的第一步,也是國內金融科技(Fintech)創新的具體案列,值得進一步分析探討。

機器人理財近年蔚為風行,尤其在疫情爆發後,各家金融業者紛紛推出機器人理財服務,搶攻零接觸、自動化的投資顧問與管理服務。不過,相較亞洲各國如日本、新加坡、韓國、香港都有具體進展,例如各國的參與人數都在數十萬人、管理帳戶也都有數十億美元,但台灣目前規模還很小,在亞洲是發展相對落後的國家。

2020年,由陳志彥及楊琇惠夫婦創立的阿爾發投顧,與永豐金證券共同申請的金融監理沙盒第九案,沙盒實驗主要提供的服務內容是定期定額投資組合金額單,總計有超過1,250名參與者,總實驗規模超過1億元新台幣,在實施一年半後終於成功落地,並完成「複委託金額單」與「金融機構間資料共享」兩大創新。

在這項實驗期間,阿爾發透過與國際同步的碎股下單創新功能,讓投資人最低只要100美元,就可以複委託投資6檔美國交易所的ETF投資組合,過去這種服務都需要數十萬台幣才能做到,如今實驗很成功,可望讓小額投資變得更加順暢靈活。

過去,有關金融機構間的資料交換,以及複委託交易中的碎股交易,都是國內法規尚未開放的部分。但沒有開放不代表市場沒有需求,以資料交換為例,很多人在多家銀行或券商開了不同戶頭,但每個戶頭的資料都要個別去查閱,相當麻煩且困擾,若有互通共享的機制讓用戶一目瞭然,這顯然是消費者需要的服務。

此外,碎股交易在歐美、日本及新加坡都已實施多年,例如要定時定額每個月買三千元股票,但通常股票價格有高有低,很難剛好買到整股的股票,但碎股交易讓投資人可以買到0.1股或更小的碎股,如此定時定額的扣款交易就可以更順暢。目前阿爾發提供每個月扣100美元買六檔美股ETF,這對小額投資人做定時定額扣款服務交易是很有利的。

圖說:阿爾發投顧由董事長陳志彥(前右六)及楊琇惠(後右五)夫婦創辦。

更進一步看,像碎股交易這種服務,過去也有證券業者提出要求,敦促政府修法通過,但主管機關希望同業公會先做意見整合並做成決議,政府再來檢討與開放,但公會在整合意見上花了很多時間,有的公司想做、有的公司不想做,搞了五年都沒有共識,也因此一直拖延至今沒有實施。

因此,這次阿爾發沙盒實驗落地成功,完成兩個功能付諸實現,看似只是很小的事,卻是一個值得業界深思的議題。傳統上靠同業公會的流程推動不了的事,如今由一家小小新創公司以沙盒實驗成功落地,促進國內普惠金融發展往前邁了一步,這對一向保守謹慎的金融證券行業,可以說是產生很大的刺激效果。

所謂落地成功的意思,就是阿爾發在完成這一年半實驗後,主管機關看到具體實驗成果,而且又沒有出現什麼負面效應,因此便同步將過去「複委託金額單中的碎股交易」與「金融機構間資料共享」兩條限制拿掉,因此在十月二十五日沙盒完成後,其他所有金融、證券投資機構都可以同步比照申請辦理,目前據了解已有14家公司已進行資料共享,另外還有九十多家表達有興趣申請。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阿爾發這家新創公司,以一家小公司的實驗,苦撐燒錢了一年半,終於突破台灣多年來克服不了的法規障礙,而且爭取到的成果也是所有同業都能共享,也突顯在新的金融科技領域,同業應該思考的不是只有競爭,合作也很重要。這個沙盒實驗的成果,值得在台灣金融證券業的創新突破史中記上一筆。

不過,台灣還有很多落伍或不合時宜的金融法規需要拿掉,但像阿爾發投顧董事長陳志彥這樣的傻瓜不可能太多,若要冀望不斷由新創公司來突破,根本就是很荒謬可笑的事。

台灣有那麼多大型金融及證券機構,每年賺那麼多錢,但對金融創新似乎沒做什麼具體貢獻,靠著小新創突破障礙,大企業則跟著享受成果,這真的是一個很扭曲奇特的產業現象。

除了在金融科技有創新的意義外,我認為,此次金融監理沙盒實驗成功落地,對台灣推廣機器人理財也是重要一步。

在資本市場劇烈動盪的今天,藉由功能更強大健全的機器人理財,可以提倡更方便的定時定額投資服務,尤其是讓沒有太多錢的投資小白,可以早一點建立長期、持續及穩健的投資習慣,這也是金融科技可以促成普惠金融的終極目標。

對比目前亞洲國家機器人理財的進展,才剛起步的阿爾發機器人理財,會員帳戶約1萬人,管理金額在0.2億美元,至於新加坡則有三家活躍的機器人理財公司,管理資金都介於10至20億美元之間,會員也都有十萬人以上。

另外像日本最大機器人理財公司 WealthNavi,目前會員有39萬人,管理資產有50億美元,若統計日本整體規模已達500億美金,台灣則只有50億台幣,兩者差距真的很大。(見附圖,阿爾發投顧提供)

其實,日本機器人理財業者有其特別的成功模式,日本大多數銀行業者並不是選擇自己開發機器人理財服務,而是選擇跟專門從事機器人理財服務的金融業者直接合作,這樣做可以產生兩大好處,一是銀行可以更快速推出創新服務,另外本身也可以省下龐大的研究開發成本。

例如,WealthNavi合作的銀行有13家,證券商有1家,企業有5家,至於另一家機器人理財公司Theo,合作銀行有20家,證券商有1家,企業有2家,透過這種外部結盟,讓日本的機器人理財市場得以快速擴展。

因此,在金融科技時代的浪潮下,金融業或許應該思考,以更開放的思維,不要什麼服務都想要自己開發,如此才能夠更快速因應市場變化,滿足客戶需求,吸引到不同世代的客戶族群。或許這也是台灣發展金融科技時,可以思考以Fintech達成科技共享的另一個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