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到高雄主持《晶片島上的光芒》新書討論會,談到台灣電子業的海外佈局,以及如何因應地緣政治衝突的策略。
在台積電美國廠面臨工會反彈,並且已敲定在德國的投資案,台灣企業如何突破海外拓展佈局的挑戰,有些心得可以與大家分享。
當天論壇的與談人有三位,都是重量級人士,分別是宏觀微電子董事長林坤禧、致伸科技董事長杜家濱以及東哥遊艇董事長闕慶承。
其中,林坤禧在台積電服務多年後,創業三次包括新日光、宏觀微及倍利科技都很成功;杜家濱過去歷任微軟、思科中國總裁後,於今年接任致伸科技董事長;至於東哥則是占台灣遊艇產值超過一半以上的龍頭企業,闕慶承也是少數能夠在美國品牌與行銷做到前兩名的台灣遊艇經營者。
在論壇中,我們討論到地緣政治的衝突,已是當下台灣企業最大的挑戰。
二十多年前台商西進大陸及後來新南向,都是以降低成本來賺錢,但現在電子業大舉東進北美,並且佈局歐日等先進大國,就不再是靠降低成本,而必須是以創造價值來賺錢。
而且,台積電的歐美日投資案,就有如產業龍頭一般,帶領整個產業上中下游的龍身一起去投資,台積電這個龍頭是最重要指標,而且與台積電一起到先進國家投資的供應商相當多,甚至還有從電子業再延伸到化工、機械、材料、氣體等傳統製造業,還有火鍋、鍋貼、珍奶、連鎖餐飲業等消費型產業也被帶動了。
首先,我的看法是,台積電在美國廠面對的挑戰會最大,因為美國半導體製造實力早已褪色,很難和其他國家競爭,但美國政府又最強勢,對於補貼政策最不確定。
至於台積電在日本及德國都找當地企業合資,可以讓伙伴企業協助處理許多與勞工、法規等相關事務,而且日德政府補貼政策明確大方,台積電需要煩惱的問題少很多。
事實上,投資半導體廠,人工只佔全部成本的5%,在美國可能高一點,但最多也只佔7%,所以人力薪資並非影響成敗的關鍵。
但是,設備佔全部投資的六成或更高,因此,設備投資額如此高,要如何讓機台運轉、效率及良率更高,這才是重點。
對台積電來說,每一個新投資案折舊攤提年限都是五年,要如何讓很貴的機台設備,可以儘快發揮效能,就與員工的工作精神及價值態度有很大關係,台灣晶圓製造在全世界做得最好,關鍵就是因為台灣有一流且敬業的從業人員。
林坤禧說,他在台積電服務時,張忠謀就曾說過,當年他在美國德儀時,德儀在美國及日本都有晶圓廠,那時就發現日本晶圓廠的營運績效比美國要好很多。後來,公司把一些美國員工調到日本學習,但回來美國後工廠營運一樣好不起來,至於把日本員工轉調到美國廠去,美國廠績效也是沒有起色。
1985年張忠謀來台灣接手工研院院長,當時也看到台灣人才在經營製造代工的潛力,而且能力不會輸給日本。
因此,不論是最早成立的聯電,或是後來的台積電,晶圓廠的營運績效日後也都領先全球。
不過,企業投資美國晶圓廠要接受的考驗,是所有去美國投資的企業都要面對的。例如成本很高、不願加班,要求工作規範等,每家公司的條件都一樣,英特爾、三星也同樣要接受這種挑戰。
台積電的實力最強、基礎最穩,也是目前最能接受這種挑戰的企業,受到的衝擊也會是最小的。
林坤禧的看法是,三星過去在記憶體很成功,但晶圓代工的特性與記憶體不同。
記憶體製程追求的是穩定、不要有變化,但邏輯IC的生產,卻需要依據客戶需求做彈性處理,像大家常說的五奈米、三奈米代表的只是一個節點(node),但每個節點中還包涵幾十個製程,每個製程都不一樣,有要求省電的、有需要高壓的,變化很多、流程又複雜,需要有很完整強大的管理機制才能做得好。
其次,我也認為,美國人做製造業已經沒有太多競爭力了,要把製造業做成服務業更困難。
美國人不可能像台積電那樣,有為客戶赴湯蹈火的犧牲精神,所以英特爾有能力設計出全世界最好的CPU,但要做晶圓代工就很辛苦,一定做不贏台灣人。
過去曾擔任過台積電研發處長、也是台積研發六騎士之一的楊光磊,今年七月底已從英特爾顧問退下來。根據他的觀察,他也認為美國員工的工作精神,將讓英特爾難以和台積電競爭。
林坤禧說,台積電為了服務客戶,把工廠做成像客戶的虛擬晶圓廠(virtual fab),而且做到比客戶自家的服務還好,這是台積電最大的競爭力。他也透露,過去台積電還曾經為了服務客戶,甚至還安排客戶的某項產品到韓國去代工,可以說處處都為客戶著想,因為客戶滿意了,才會把台積電當做最好的夥伴。
其實,純晶圓代工的台積電,因為本身不做產品,與客戶沒有競爭,這才是可以為客戶赴湯蹈火的關鍵。過去美國及日本也有做晶圓代工的服務,但因為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產品及銷售管道,所以早年客戶到美、日晶圓廠下單,強勢的代工廠還會要求銷售一部分產品,這對客戶來說,當然是經營上很大的風險,這也難怪沒有自有產品的台積電,會成為代工客戶的首選。
最後另一個更關鍵的因素,則是財務體質及資金實力。
晶圓廠的投資需要耗費大筆資金,過去格芯、聯電等公司宣布不再投資先進製程,就是因為本身財務能力已無以為繼,賺的錢已不夠投資先進製程。至於英特爾今年第一季出現虧損,另外三星上半年獲利大幅萎縮九成以上,台積電雖然獲利有下滑,但仍是全世界賺最多錢的半導體公司。
台積電有能力持續投資,這將是未來競爭力中最大的助力。
我在專欄文章中有多次提到,台灣電子及半導體產業,如今要迎接另一個巨大的里程碑挑戰。
因為台灣現在要到先進國家投資佈局,去的國家都是成本超出台灣甚多的地方,在工作紀律與營運效率上遠遠不如台灣,這將嚴格考驗台灣企業經營管理上的能力。
當然,先進國家也有其他優點,例如研發實力雄厚、基礎科學很強,還有大量的高階人才,這些都是台灣產業環境中缺乏的條件,也是台灣企業不得不去投資佈局的吸力。
因此,最後我覺得,台灣企業要做更大層次的國際佈局,就是要想辦法把台灣製造業實力擴展延伸到先進國家,不管是要設計出更強的自動化生產線,或是台積電內部已在研究測試先進的資訊科技管理方法。
由於未來台積電將是一家從美歐日到台灣、中國等地都有員工的企業,可比喻為一個24小時接力運作的日不落國,如何透過網路科技及人工智慧,讓全球員工不只都能準時下班,但又有其他時區員工立即接手待辦工作及事項,這將是一個管理上的全新考驗,但若能做成功,也可能是全世界製造業很難得的成就。
要完成這樣的目標,我認為還是台積電原本以台灣員工為主的價值觀及企業文化,能否順利移植到全世界員工身上,而且不只歐美日等地新員工需要做溝通與訓練,台灣員工也一樣要做溝通,因為台積電目前有七萬名員工,其中有三萬名是最近三年才加入的,年輕世代對工作的想法也在改變,也不見得願意在晶圓廠待到很晚。
因此,台積電如何將這些價值觀及企業文化,順利轉移到美日歐等全球據點,很可能就是台灣新一波全球化要成功的關鍵,很可能也會是未來台商企業能否延展到先進國家,一個最重要的觀察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