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慧並不是第一個顛覆教育的數位技術,也不是第一個人工智慧進入課堂的實例,但生成式人工智慧教育的應用極具發展潛力,爆發式的生成式人工智慧究竟意味著什麼仍有待探討。
於教師,如何用,如何用好?於學生,是開悟,還是沈淪?於數位鴻溝,是毒劑,還是良方?本報告聚焦生成式人工智慧教育,深度探析生成式人工智慧教育的當前與未來。
當前,各國(地區)針對人工智慧技術如何應用於教育場景的態度不一:一部分國家(地區)持謹慎態度,有甚者乾脆直接禁用人工智慧;另一部分國家(地區)迅速接受了這項技術。
值得關注的是,教育從業者一直是許多國家推廣該技術的關鍵力量,據牛津大學出版社此前的研究表明,英語國家教師對於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應用有喜有憂。
68% 的英國學校教師和 69% 的歐洲英語教師表示,他們看到了教育的好處,但也注意到其中的風險。喜的是生成式人工智慧讓自適應學習、個性化學習資源飛入尋常課堂成為可能,有望減輕教師工作量和工作壓力;憂的則是人工智慧為教育教學帶來的各類風險,包括學生無法辨識錯誤、學術不端、過度依賴人工智慧工具等。
事實上,人工智慧在教育中應用分為兩種,一種是作為主題,一種作為工具。
作為主題,人工智慧已成為許多國家課程的一部分;而作為工具,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人工智慧工具在教育場景中的應用始終是一個更具爭議性的話題。
香港
為國中學生開發了人工智慧課程,並於 2023 年 9 月開始授課。
作為資訊技術教學的一部分,公立中學被要求教授 10 至 14 小時的人工智慧課程,教學大綱包括 ChatGPT、人工智慧倫理和人工智慧的社會影響。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學校正在試點跨學科方法,將人工智慧學習嵌入到資訊通訊技術、科學、數學、語言和社會研究等學科中。
印度
人工智慧與中學其他技能科目一樣是一個選修領域,今年發表的國家學校教育課程框架建議教師和學生可以使用人工智慧工具來實現學習。
倡議包括「負責任的青年人工智慧」(YUVAi):一項針對公立學校的國家計劃,旨在培養新時代的技術思維和相關技能。
西班牙
人工智慧作為機器人技術的一部分,被當做小學教育的課外活動進行教授,並作為中學技術課程的一部分。
西班牙也是AI+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由拉科魯尼亞大學協調,旨在將人工智慧引入整個歐洲的中學課程。
英國
教育部 (DfE) 已要求教師和產業專家提供反饋,以瞭解人工智慧應如何在課堂上使用,可能的成果包括指導學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最佳方式,以及進一步探索 AI 節省教師時間的潛力,從而緩解工作量壓力以及招聘和保留危機。
澳洲
澳洲學校生成式人工智慧框架於 2023 年年中發表,以指導教師和學生如何以安全、負責任和合乎道德的方式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工具。
目前,該提議已獲得所有教育部長的批准,從 2024 年起,包括 ChatGPT 在內的人工智慧將被允許在所有澳洲學校使用。
對於生成式人工智慧教育的應用,各個國家(地區)或保守、或積極,可以預見的是,這種差異將持續存在,而生成式人工智慧教育應用的落地或產生截然不同的成果,也許是搭上技術蓬勃發展的快車,抑或是錯過關鍵技術,進一步加劇數位貧困。
人工智慧+教育的落地項目不勝枚舉,人工智慧為教育教學提供解決方案的潛力已然顯現,原因有二,一是老師們任務過於繁重,二是教師短缺問題嚴重。
據牛津大學出版社最新調查顯示,38% 的學校教師在去年的教學中使用了人工智慧工具,大多數教師認為數位資源(包括人工智慧技術)對教學成果產生了「重大」或「一些」積極影響。
具體而言,這些積極影響反映為新技術讓教師備課、課後回饋更具個性化。
新技術的應用帶來了便利,也帶了新的挑戰,大趨勢之下,如何用、如何用好新技術是老師們面臨的新問題。
據牛津大學出版社調查顯示,只有 23%的英國教師認為自己已做好準備,並且大約三分之一的教師認為已經為人工智慧做好了準備,三分之一的人感覺沒有做好準備,最後三分之一則不確定。
生成式人工智慧+教育受技術推動,但底層邏輯是教育需求。
生成式人工智慧+教育的應用不僅僅是一項技術的落地,更是探索利用技術創造更好的教育體驗,更好地培養未來人才的重要路徑,而無論是教育體驗,還是培養人才,教師始終站在起點。
生成式人工智慧+教育的未來需要洞悉教育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解決教師教學的痛點,以技術打通教與學。
生成式人工智慧+教育需要政府、學術機構、教育機構等有關部門的支持,為了應對新技術帶來了的新挑戰,許多專家學者、從業人員早前在牛津論壇就如何在擁抱人工智慧和其他新技術的同時保持教育的獨立性、完整性展開了談論。
許多學術機構和教育機構,包括英國羅素大學集團(牛津大學為成員之一)已經制定了系列指導意見,以規範成員單位和教育工作者。
一線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足夠專業的指引,以確保教育教學工作的規範以及效率。
生成式人工智慧+教育是一項持續性挑戰。
在 2021 年,牛津大學出版社發表的《解決數位鴻溝》報告顯示,全球超過一半的教師和學習者都缺乏數位化學習所需的技能,而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出現或將加大數位鴻溝,加大人們適應新技術的難度。
有多少學生已經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做作業?英國近一半 (47%)的學校教師表示,他們懷疑自己的學生已經在使用 ChatGPT 等人工智慧工具,但在歐洲,只有20%的教師認為他們的學生正在使用人工智慧工具,拉丁美洲也只有16%的教師認為他們的學生正在使用人工智慧工具。
RM Technology 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三分之二的英國教師認為他們經常收到人工智慧撰寫的作業,許多學生還聲稱發現這些工具很有用,68%的學生將更好的成績歸因於人工智慧,並且近一半 (49%)的學生認為,沒有人工智慧將對學習造成負面影響。
此外,在牛津大學的另一項調查中,62% 的人表示,他們認為人工智慧對學生作業和評估的完整性構成了很高的風險,還有 32% 的人認為這是中等風險。
對於學生,生成式人工智慧+教育到底意味著什麼?是開悟,還是永久沈淪?這就回到了那個問題......教育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未來人才?
世界經濟論壇一份報告列出了未來人才最基本的五項能力,分別為創造性思維、分析思維、技術素養、好奇心與終身學習、韌性與靈活性。
這表明,隨著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技術化,人類獨有的、技術系統難以複製的技能,如批判性思維,將變得至關重要。
教科文組織一份報告指出,人工智慧不應該用於會影響通過現實生活觀察、與其他人互動以及實際實驗獲得的認知和社交技能發展的領域。
除此之外,人工智慧在更廣泛的社會中發展所帶來的一大挑戰是錯誤資訊的增加,人工智慧生成的錯誤資訊很可能會像今天人類生成的錯誤資訊一樣在網路上盛行,甚至可能更難發現。
此外,人們還非常擔心生成式人工智慧工具提供的資訊會放大現有的偏見和成見。
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警告說,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可能會嚴重影響選舉週期等關鍵事件。
隨著社群媒體的興起,人們現在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相關的錯誤資訊,人工智慧可能會加劇這一問題,使人們更難分辨事實與虛構。EdWeek 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72% 的教育工作者認為,教會學生有效使用人工智慧驅動的技術並瞭解其中的陷阱非常重要。
人工智慧是當今學習者學習、生活和未來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教育需要支持他們有效地使用它,同時確保他們從教授正確技能並植根於優質資源和資訊的教育中受益。
毫無疑問,更廣泛地採用人工智慧驅動的技術存在著巨大的機會,但這應該是由它對學習體驗產生的積極影響來驅動的,而不是僅僅由技術的可用性來推動。
技術的發展與推廣並不勻速進行的,不同地區和群體之間數位技術的使用和獲取能力存在明顯差異,許多弱勢的教學者和學習者面臨著不斷落後的風險。
在許多地方,寬頻連接是第一阻礙,人工智慧軟硬體供給才是第二阻礙。
我們對數位鴻溝的研究表明,糟糕的數位訪問(物理訪問網路或數位設備)是數位學習的最大障礙,68%的教師發現了這一問題;學習者和教師缺乏數位能力加劇了這一問題,超過一半(56%)的人表示技能差距是有效數位學習的障礙。
在某些情況下,人工智慧可以用來為學習者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在新加坡,一些教師正在使用人工智慧工具來辨識知識差距,並採取量身訂製的干預措施,支持進步緩慢的學習者和有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習者。
這表明了人工智慧在解決一刀切的教育方法方面的潛力,我們知道,由於個人的優勢、弱點、偏好和興趣,這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基礎設施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機會,人工智慧可能會加劇現有的不平等,這是一個真正的危險,正如迦納的一位老師告訴我們的那樣,「……這是一個潛在的挑戰,尤其是對非洲的學生來說,在使用電腦、筆記本電腦和手機進行人工智慧方面。」
如果教師和學習者一開始就無法使用這項技術,那麼他們將無法體驗到任何好處,也無法跟上人工智慧帶來的更廣泛的全球變化。
正如牛津大學出版社《解決數位鴻溝》報告中所建議的那樣,政府應將資源用於解決數位鴻溝的兩端,從投資於負擔得起的可靠網路連接和設備,到關注教師和學習者的數位能力。
即使在擁有合理數位接入的地區,預計的教師短缺也意味著廉價或免費的人工智慧工具有可能被視為教師主導的教學,以及技能和知識獲取的充分替代品。
為了避免加劇現有的分歧,應該明確教育重點,在可以訪問的地方實施和使用人工智慧技術。
凱捷研究院的一份報告發現,全球超過一半(56%)的教師認為課程和評估需要適應人工智慧的出現,美國的這一比例高達 70%,英國的比例高達 69% ,但日本的比例僅為 36% ,新加坡的比例為 24%,這進一步證實了我們在本報告中看到的事實,就是世界各地的採用率和態度並不一致。
人工智慧已經在改變課堂學習和獨立學習,但本研究強調了這樣一個原則:教育應該始終驅動技術,而不是相反。
世界各地不同的政策和方法以及變化的速度,意味著我們無疑將看到一個必要的試驗和創新時期,人工智慧+教育的應用的未來仍有荊棘與坎坷,如果沒有政府支持制定原則和法規,這可能會導致教育品質下降。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在報告的最後提出了建議,供學校領導、教育機構和政府考慮。
支持教師,而不是取代他們:人工智慧應該幫助教師發揮他們的作用,而不是尋求取代他們,在實施人工智慧技術來提高生產力並提供個性化學習機會時,學校領導、教育企業領導者和政策制定者必須繼續優先考慮教師作為指導者、顧問和支持者的角色。
尋求最優質的資源:教育出版商創建和策劃的資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在維持最高標準和最有影響力的學習成果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使用免費的人工智慧工具來生成課堂內容可能會降低品質並擾亂學習者成功所需的順序,政府應考慮在未來的實驗和快速創新時期,監管如何幫助維持教學資源的標準。
幫助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數位技術:由於工作量如此之大、變化如此之快,政府和學校領導應該為教師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指導,以建立他們在課堂上使用數位技術時的信心、知識和技能,這可能包括人工智慧領域的專門教育領導和優質培訓資源。
培訓學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的能力:一些人工智慧工具可能會產生誤導性或不準確的資訊,這突顯了在整個課程中、每一個課程中嵌入獨特的人類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維、創造性解決問題和數位素養的必要性,學習旅程的各個階段以及每個科目,對人工智慧工具的監管,特別是在教育環境中,對於保護學生免受錯誤資訊的風險是必要的。
本文為AI新智界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70%美國教師認可 GAI 進課堂,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發潛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