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之前專欄中曾提到,台灣半導體產業全球市占率,以終端產品來算市占只有5%,但若計算晶圓代工市占則高達77%以上,這是很大的一個落差,也意味著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重心,集中在晶圓生產、封裝測試等製造代工領域,但在產品的開發進展上,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台灣在終端半導體產品市占只有5%,而且,在不同產品項目上也是強弱有別,例如在三大IC產品分類中,也就是邏輯IC、記憶體IC及分離式元件、類比、光電及感測IC這三大類中,台灣市占分別為7%、4%、3%,明顯看得出來是偏重在邏輯IC上,至於第三類IC則表現最弱。
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日前在李國鼎紀念論壇上,就明確談到這個主題,並把現階段台灣偏重的發展領域,以及未來要努力加強的方向,都講得很透徹清楚。我也找到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總監楊瑞臨,補強一些資料,把相關的策略布局和觀察重點整理出來,給國內IC產業經營者與IC設計的股市投資人做參考。
首先,蔡明介整理目前台灣IC設計較強的領域,確實是以邏輯IC產品為主,例如邏輯IC在行動手機、消費性電子、PC所佔的比重,分別是28%、46%、64%,這些也是目前台灣較為擅長的IC設計領域。
至於在企業/基礎建設(Enterprise/infrastructure)、工業及汽車等產品領域,邏輯IC的比重分別是48%、28%、35%,這幾個領域就不是台灣企業的專長。(見圖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工業及汽車領域,第三類IC元件占比高達63%及59%,比重相當高,但第三類IC是台灣最弱的部分,顯然台灣要很努力,才能在這兩個領域與大廠競爭並搶到市佔。
不過,這個產品類別的分布,也會隨時間改變而移轉。楊瑞臨認為,未來資料中心(屬企業/基礎建設類別)及汽車兩個重要的產業領域,由於雲端計算及資料的大幅增加,邏輯IC的占有率還會明顯增加,很可能都會增至六成以上。台灣IC設計業在邏輯IC有很強的基礎,未來這兩塊大餅自然是要緊緊抓住,不能丟掉。
此外,市場調查機構Gartner對幾個重要半導體應用市場的預測,包括2021年及2022年的數字,也值得參考。其中,邊緣運算基礎建設(Edge Infra)兩年成長率都最高,分別是344%及45.5%,主要是從很小的基礎成長起來的,至於幾個成長較快的如家庭娛樂、取代硬碟的NAND Flash(SSD)、智慧型手機、汽車及資料中心等,去年和今年的成長率也都高過一成。(見圖二)
因此,以這些預測為基礎,特別對台灣IC設計業來說,除了智慧手機很重要以外,由於資料中心及汽車也是台灣企業特別著重發展的領域,未來會是推動台灣IC設計業成長相當重要的關鍵力量。
此外蔡明介也提供另外三張圖表,這些都是未來驅動產品成長很重要的市場機會,也值得說明一下。首先就是女股神伍德方舟投資(ARK Invest)做的預測,雖然最近她的基金操盤績效不佳,但這份對產業發展的長線預測,還是值得參考一下。(圖三)
這份預測非常看好人工智慧/深度學習(AI/Deep Learning)的潛力,預估2037年市場規模將從2020年的2兆美元成長到30兆美元,總計擴大15倍,17年間複合成長率(CAGR) 是17%。
至於互聯網(Internet)從13兆美元成長至20兆美元,資訊科技(IT)只有從3兆美元到4兆美元。時代的演變相當快,Internet從1997年到2020年,是從幾乎零成長到13兆美元,因此造就了許多檯面上的網路巨擘FAAMG,未來AI/Deep Learning的快速成長,也有機會推動一些新公司的出現,當然也會成為未來半導體應用的主要市場。
第二張圖表則是談汽車產業,估計每台電動車需要的IC約1000顆,其中功率半導體需要250顆以上,當2030年電動車年銷量超過二千萬輛時,半導體需求會超過200億顆,這是一個大到沒人敢忽視的大商機。(見圖四)
值得注意的是,電動車需要的是馬達/電池控制IC、電源管理IC、化合物半導體(也就是第二類及第三類半導體)等產品,至於自動駕駛需要的是感測IC、運算及AI,還有5G/6G通訊,還有V2X(車聯網)等晶片,這些產品除了有邏輯IC外,還有為數不少落在分離式元件、類比、光電及感測IC等,台灣一樣要很努力才可能搶到這塊過去較弱勢且不熟悉的機會。
汽車IC將是未來推動半導體成長的大趨勢,目前應該已經沒有人會懷疑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當所有人都看到市場在那裡,也都卯足全力搶攻,未來誰能搶到市場大餅,就看大家各自的努力了。
有關汽車產業還有另一個預測,就是來自BCG(波士頓諮詢)的預測,預計從2018年至2025年,每一台汽車要用到的IC含量,將從450美元成長到730美元,這其中還把油車(ICE)和電動車(xEV)區隔,並且再分別以非自駕(Non-ADAS/AD)及自駕(ADAS/AD)兩個領域分開預測,其中電動車的IC含量顯然也普遍高過油車。(見圖五)
最後一個大機會則是元宇宙,蔡明介還區分為實宇宙及虛宇宙,其中包括推動及賦能元宇宙的基礎建設,例如區塊鏈及DeFi(去中心化金融)等,還有XR(虛擬實境)的裝置,以及高速運算、網通及伺服器等,這些也都是提供許多半導體產品成長的大機會。(見圖六)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虛宇宙比實宇宙的市場大很多,實宇宙指的是半導體支援元宇宙的電子設備,其中AR/VR裝置市場可成長到5000億美元,虛宇宙指的是新世代的工作、社交、遊戲、消費及金融平台等,範圍是包山包海應有儘有,包括目前最夯的非同質化代幣(NFT)市場,而且光是美國市場機會就有8.3兆美元,相當嚇人。
因此,這個「虛」宇宙其實一點都不虛,若改成「數位」宇宙可能更適合,因為人們只是把許多工作、消費、社交及金融等活動,從原本的實體世界移轉到數位世界上面,太多事情都可以在數位宇宙完成。
而且,即使實宇宙市場小於虛宇宙,但實宇宙到2040年的5000億美元市場規模,已經很接近2021年全球半導體產值5509億美元了,如果台灣可以在這個全新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恐怕訂單也會大到沒有一家公司吞得下,再創造出一個比現有半導體規模還大的產業。
總之,從上述這些論述,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品的市占雖然只有5%,但在全球還是排第五名,只輸給美、韓、日、歐洲,這已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而且台灣IC設計公司產值1兆2002億元,加上IDM廠的2936億元,總計在終端產品上也有1兆4938億元的產值,也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成績了。
因此,台灣IC設計業未來若能持續進步,尤其是抓緊蔡明介指出的人工智慧、汽車及元宇宙這三塊最驚心動魄的高成長市場,不只未來還大有可為,而且依然會是台灣資本市場中最值得投資的明星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