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文專欄】台積電股東會釋利多 董事長劉德音請注意! 台積電什麼都好,但有一點做得不夠好
專欄作家林宏文
2022-06-08 17:25

本文作者林宏文,主跑科技、生技產業多年,目前為財經專欄作家、財經節目與論壇主持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投資趨勢、公司治理以及國家競爭力等議題。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

台積電今天(8日)召開股東會,董事長劉德音說,台積電正進入一個高結構性成長年,去年營收成長24.9%,今年預期再成長30%左右。展望未來,台積電正進入一個高結構性成長年,將大幅增加資本投資,台積電在半導體製造擴產,仍會持續在台灣,也將延伸到美國及日本。

此外,針對股東提問電力供應問題,劉德音也回答,「不會擔心無電力可生產,但容易跳電確實是現在看到的現象。」台積電每個廠區都有備用電力,在電力危險時也配合啟動發電到台電電網,未來台積電也會持續增加備用電量。

台積電是台灣電子業龍頭,不管是營收、獲利、市值、供應商、員工及股東數量等,都是名列前茅的領先者,由於技術領先群雄,更讓台灣半導體業成為全球最重視的關鍵力量。

在劉德音回答股東的眾多提問中,有關電力供應的問題,是我長期以來很關心的議題。在即將步入夏季高峰用電的此刻,以及綠電需求仍明顯供不應求下,劉德音關於台積電在台灣電力供應扮演的角色,還有計畫參與的任務,我認為是很重要的議題,不過聽完劉德音的說法,我認為只能說勉強及格,與台積電在產業界的份量對比,顯然缺乏主動和積極,對於未來二十年台灣的供電危機,台積電應該還有很多可以貢獻出力的地方。

根據台積電2020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當年台積電電力使用量突破160億度,單一企業占全台用電2711億度約5.9%,另外有專家估計,2025年台積電占全台用電比例將成長至8%,單一家企業就佔這麼高的用電量,顯示台積電廠房擴充規模真的很積極。

此外台積電也預估,2021年用電中要有9%為綠電,光以離岸風電換算,需444MW才能供應,而台灣去年完成的離岸風電僅237MW,全部提供台積電一家公司都不夠,而台積電每年都設定使用綠電目標,因此持續買進太陽光電及風電,其中也包括沃旭、達德兩個最大風場,成為國內綠電的最大買家。

劉德音說,容易跳電確實是現在台灣看到的現象,政府正努力調整中,台積電也在努力應付,例如增加備用電力,台積電每個廠區都有備用電力,是燒柴油的發電機,政府也希望台積電在電力危險時,配合啟動發電到台電電網,讓一般人有更穩定的電,這部分會持續做。

他也說,未來台積電也會持續增加備用電量,除了增加柴油發電機,也會擴充更大備用能量,包括天然氣的發電機,都是因應未來電力不足的可能方法,台積電這部分持續和政府合作,是現在進行式。

台積電的成就備受肯定,我也認為台灣真的很幸運,能夠出現一家台積電,這是世界各國都求之不得的事,現在連大陸官方都發出「一定要收復台灣,把台積電搶到中國手裡」的說法。

但是,台灣太小、資源太缺乏,要舉一國之力支撐這個龐大產業,不管是從人才、土地、水電、基礎設施等,都將面對挑戰,要如何彌平這個龐大缺口,恐怕要有新的思維及作法。

最近,我看到台大電機系特聘教授吳瑞北,就特別針對這個議題提出他的看法。吳瑞北是國內電機與微波領域資深學者,過去曾擔任過資策會執行長,高速電腦中心主任,也是上一屆台大校長候選人之一。

吳瑞北指出,日前他看到長庚大學校長湯明哲的一篇文章,提到「半導體獨大非台灣之福,『荷蘭病』」正掐死下座護國神山」,文章中提出「避免荷蘭病化,台灣要鼓勵晶圓大廠出國設廠」,但吳瑞北教授認為,鼓勵晶圓大廠出國設廠,除非因地緣政治因素被外國逼迫,否則是萬萬不可的事。他的理由有以下三點。

首先,台積電公司名稱是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它的成功就直接寫在公司的名字上:「台灣」和「製造」。少了台灣,就不是台積電,離開台灣,台積電就失去了高品質、短交貨期及低成本的優勢。橘逾淮為枳,離開台灣,台積電也不再是台積電了。

其次,他也認為,好不容易建立起保護台灣的矽盾,豈可輕易放棄?中了彩券,把綁著彩券的扁擔一起丟了,丟棄賴以維生的台積電,是萬萬不可的事情。至於第三點則是,目前沒有一個產業的附加價值及進入障礙,可以比擬晶圓製造。

吳瑞北教授也提出兩個解決方法的建議,第一是鼓勵台積電自己解決水電問題。台電發生問題時,台積電應該有責任去幫忙。以台積電的管理制度及人才,管理發電及輸送,一定可以提供充足及穩定的電力。

另外,台積電應該自己設立發電廠及儲電廠,尤其是綠能發電廠,不要佔用政府開發出來的綠能發電。以台積電的資源及能力,相信一定比政府更有效率。有了電以後,台積電還需要投入「海水淡化」,避免與民爭水。如此一來,台積電和台灣才能永續經營發展。

吳教授第二點建議是人才的需求。台積電因為國際化,已經吸引很多國際人才,新竹科學園區公園,已經可以看到很多印度工程師及其家屬在散步及運動,更不用説台積電的供應商,如艾斯摩爾(ASML),默克(Merk)等也吸引很多外國工程師到台灣。吸收國外優秀工程師到台灣工作,這方面台積電可以再大力加強。

吳教授的這幾點觀察與建議,我是相當認同的。事實上,我在之前的專欄文章中,也已多次提到類似的觀點。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說過,美國想增加國內晶片的產量是昂貴浪費又白忙一場的舉動,主要是美國雖然有大量設計晶片的人才,但卻相當缺乏製造晶片的人力。他很直白地說,「美國生產的成本讓人卻步,單位成本比台灣高50%。」 

也就是說,台積電的成功,是受惠於台灣提供的各種條件,其中成本低是最關鍵要素。成本當然牽涉到各種因素,從人才、技術、良率、供應鏈,到土地、水電、法規及稅務等都有關係,把這些條件全部統整計算,在台灣生產的成本,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有競爭力的地方,這也是許多半導體公司會持續在台灣大量投資擴廠的主因。

談到成本,我也提醒大家,台積電1997年赴美股掛牌ADR時,那時台灣還實施員工分紅配股制度,是以股票十元面額來計算員工分紅的成本,但若改以市價來計算成本,台積電其實是一家虧損的公司。

換句話說,台灣那麼低的生產成本,當年員工分紅配股制度也有大貢獻,而這個制度其實是犧牲很多股東權益及政府稅收所換來的。員工分紅配股從九O年代開始,直到2008年員工分紅費用化制度上路後才陸續取消。

更進一步來說,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生產成本低,可以說是台灣將很多資源全力提供半導體產業使用的結果,這也是半導體公司可以有創造那麼多獲利的原因。

甚至當台灣半導體成為地緣策略家的必爭之地後,台灣政府還要再花更多錢買更多武器,以更強大的國防力量來保護半導體產業,這些支出都是產業發展的隱形成本,但最後都由政府及全民買單。

因此,我認同台積電很重要,對台灣貢獻很大,如果台積電等半導體公司要持續在台灣投資,不希望到海外更高成本的地方投資設廠,那麼對台灣社會就要負起更多的責任,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因為台灣資源有限,水電及人才都不足,許多資源給半導體後,一定會排擠到其他的產業,半導體公司的CEO,享受社會上較多的尊榮,也要比其他產業負起更多的責任。

龍頭台積電必需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我同意吳瑞北教授說的,在最關鍵的綠電部分,台積電應該自己設立發電廠及儲電廠,另外在水資源部分也應該做更多投資,避免與民爭電、爭水。

事實上,不只是台積電,台灣很多半導體晶圓廠或面板廠,都已培養出許多人才,這些人才不只是在半導體或面板上的專業,還因為多年不斷投資蓋廠,在水電、廠房等相關領域的專業能力,都已累積到行業中的頂尖程度,這些專家不只是幫助台積電等企業,也絕對可以給台灣綠能電力發展提供很多貢獻,如果沒有好好運用這批人,是相當可惜的事情。

最後,我的結論是,台積電做為台灣的龍頭企業,要負擔的ESG責任,應該比其他公司要多更多,不只是設置柴油發電機,把自己公司產線照顧好,也不只是簽約包下台灣最大比重的綠電,購買各種綠電憑證而已,台積電的優秀人才,應該思考對台灣做更大的貢獻,我相信這也是許多國人所殷殷期盼的方向。

(以上圖片取自台積電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