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半導體併購大案會不會破局? 從超微合併賽靈思 看各國及台灣政府的角色及作為
專欄作家林宏文
2022-02-11 13:10

本文作者林宏文,主跑科技、生技產業多年,目前為財經專欄作家、財經節目與論壇主持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投資趨勢、公司治理以及國家競爭力等議題。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

前兩天談到環球晶併購德國世創破局、輝達併購安謀失敗的事,我提到接下來全球半導體併購案很可能會沈寂一陣子,有朋友問到最近還有超微(AMD)收購賽靈思(Xilinx)的案子,問我有什麼看法,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提問,不只收購案本身,還包括各國政府扮演的角色,值得藉此專欄與大家進一步討論。

超微收購可程式化邏輯元件(FPGA)大廠賽靈思的案例,我個人直覺成功機會很高,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兩家公司都是美商公司,沒有牽涉到跨國收購,受到地緣政治與被收購國家的審核阻撓因素較低,困難度明顯降低。此外,2015年英特爾就曾收購過賽靈思對手亞爾特拉公司(Altera),有前例可循,超微此項收購似乎沒有被封殺的理由。

其次,超微併賽靈思也沒有造成市場壟斷的疑慮,反而是超微對手英特爾長期霸佔電腦晶片市場多年,雖然英特爾是靠自己本事領先群雄,但超微若能更加壯大,可以促進市場競爭強度,加速產業發展,顯然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美國負責審核併購案的主管機關,除了注意產業面及技術細節外,應該沒有太多反對的理由。

(取自AMD臉書粉專)

因此,對照目前超微及賽靈思的合併進度,顯然情況也很順利,沒有被其他國家主管機關反對的情況。尤其是今年一月底,中國反壟斷機關市場監管總局決定以附加限制性條件方式批准該收購案,更讓超微成功收購賽靈思吃下一顆定心丸。  

回顧半導體併購史上各個指標性案件,都有一個值得探討的角度,那就是政府到底扮演何種角色的問題。我認為,若以球賽為例,政府應該是裁判,執行清楚的遊戲規則,讓比賽可以公平進行,讓各個球隊都能憑實力表現,爭取最佳成績。

也就是說,政府是要創造並維繫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不論對內對外都是如此,但如今在地緣政治的衝突下,每個政府都採取鮮明的保護主義,偏離對公平競爭環境的原則與堅持,每個國家審核機構都變成愛國裁判,就像今年北京冬奧的裁判,屢屢被認為是為了替地主隊留下更多獎牌,所以出現許多有利於本國選手的決定。

回到台灣政府的角色,這幾年政府確實做對幾件事,例如引導資金與人才回國,大力推動投資台灣,並且力主綠電政策,儘管過程仍有些瑕疵,但大方向是相當正確的。只是,如果要談到台灣政府能否扮演「創造並維繫一個公平競爭環境」的角色,其實仍有不少可以改進的地方。

五年前,台灣公平會以壟斷為由,對高通祭出 234 億元罰鍰,不過,事隔不到一年就出現大逆轉,最後高通與公平會達成和解,讓罰款變成投資,允許高通在五年內投資台灣 7 億美元(約新台幣 210 億元)。

高通從被判繳交壟斷罰款,到最後變為拿出等量的資金投資台灣,我當時寫了好幾篇文章,批判政府部門在這件事上做得太離譜。為何執法單位先是高高舉起,然後再輕輕放下,前後態度歷經180度大轉彎,把罰金改為投資金額,對照中、韓等國給予高通嚴厲處置,台灣政府先硬後軟的態度,不僅被人看破手腳,而且還貽笑國際,相當丟臉。

在處置高通這件事上,如果要談台灣政府出了什麼問題,那就是沒有搞清楚自己的角色為何,甚至完全偏離政府應該維繫公平競爭環境的大原則。如此委曲求全,最後搞到裡外不是人,讓大家更加認定,台灣政府是可以轉彎的,就是很容易應付的角色罷了。 

所幸,當年落後高通的聯發科,在此波5G競賽中非常爭氣,如今已迎頭趕上,成為全球5G晶片龍頭廠,為台灣IC產業贏回尊嚴,也稍稍彌補當年台灣產業界受到的委曲。

此外,在台灣半導體產業進入大投資的年代後,未來十年,台灣不免要面對另一個大挑戰,那就是台灣資源有限,但各方人馬爭相搶奪,政府的角色更加吃重,如何扮演一個政府應該做的角色,此刻也更形重要了。

不只半導體業投資台灣,包括資訊電子及傳統產業也都積極投資台灣,當所有產業都要回台投資時,這比2018年以前,每年台灣投資金額不斷萎縮的情況已經大幅改善,或許可以稱為是「快樂的麻煩事」(happy problem)。只是,資源有限的台灣,一旦這件事沒搞好,恐怕最後真地變成一個大麻煩。

(取自台積電 官網)

在這個互爭資源的年代中,我認為,台積電的角色特別重要,台積電的責任也更加重大。

台積電是台灣護國神山,在全世界有很強的競爭力,歐盟如今推動晶片法案,認定台灣若不出貨,全球工廠三周內就要全部停工,這是台灣產業界的驕傲,台積電繼續投資台灣,也是保護台灣國際地位的重要護身符,誰敢動台灣,都要先想一下後果。

不過,問題就出在這裡,台積電把95%以上的產能都放在台灣,以此供應全世界工廠的需求,但台灣這個小島,從水電土地到人才,各種資源都是有限的,能夠支撐這麼龐大的需求嗎?台積電的盛世,年資本支出高達1.2兆元,已是政府預算的一半左右,台灣真的承受負擔得起嗎?

台灣資源有限,以最受矚目的綠電來說,台積電簽下沃旭及達德未來二十年全部的綠電供應,幾乎佔住未來台灣最具價值的綠電資源,這也意味著其他公司只能自己想辦法了,但誰能擁有比台積電更強的實力和資源,去解決綠電這個世紀難題呢?

關於綠電,美國龍頭企業蘋果、亞馬遜等都自己投資綠電,並且一躍而為美國前幾大的太陽能發電企業,台灣龍頭企業台積電是否有更積極的作法,不是只有大動作搶佔有限資源,而是更主動帶頭協助解決台灣的難題?

為了爭取台積電投資,目前各縣市政府積極排除障礙,提出各種優惠條件,想盡辦法爭取台積電投資設廠,形成到處缺工及房價高漲等現象,景氣熱絡不是壞事,各縣市政府首長人氣也跟著大增,台積電赴地方投資,成了各地的票房保證。但不論是中央或地方政府,是否也能相對要求台積電,要盡到更多企業公民的責任?

我看好台積電,也推崇台積電,但台積電若有什麼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大家不應該忽略或漠視,尤其問題已擺在眼前,我覺得應該提出來討論。

不僅搶奪綠電資源的問題,台灣的人才爭奪戰更已白熱化,台積電99%員工都是台灣人,對照許多世界級企業人才來自世界各地,三星有半數員工非韓籍,台積電當然也應該到世界各地爭取人才,而不是很容易地囊括台灣的人才紅利。而給予台積電更多爭取各國人才的壓力,當然也是政府該做的事。

台積電變成全球市值前十強企業,台灣可以好好慶祝一番,這是台灣難得的成績,但當台積電成為巨獸,一年淨賺近新台幣6000億元,預料兩、三年後淨利就可能達到兆元,這已不僅是富可敵國的企業了,更會出現一家企業可能凌駕國家之上的難堪情境,在台積電享受各種來自台灣政府及社會給予的資源與紅利時,如何承擔更多更大的社會責任,將是台積電未來最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