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美國編劇工會和演員工會發起罷工,訴求提高薪資、拒絕為AI打工。超過1萬名業界從業人員上街參與活動,持續近100天,對美國娛樂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這次罷工也是人類抵抗AI威脅的首次集體行動。
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充滿顛覆性的技術。每次變革都會引發新一輪的恐慌,我們暫且稱之為「換代的陣痛」。
就像珍妮紡紗機被發明後,大量紡織工人面臨被取代的恐慌,集結在夜晚想要毀掉這個能解放人類生產力的工具。
他們雖然抗拒,卻無法抵擋技術車輪的滾滾向前。
相同的故事,在AI時代再次上演。7月以來,番茄小說的AI訓練補充協議引發關注,不少作者發文抵制AI訓練。隨後,番茄小說又上線了解除相關條款的功能入口,以回應創作者的訴求。
事實上,自從ChatGPT爆紅以來,人們對AI的焦慮和恐懼就從未停止過。今年,生成式AI加速滲透各行各業,這種焦慮也越來越具體,畫師、電影人、網路小說作者、計程車司機都以群體之名發出了訊號。
在當下,或許我們更應該討論:身處於時代的縫隙中的人們,應該如何更好地度過這段過渡期?技術方、平台方又應該如何協助人們借助AI成為真正的「超級個體」?
AI寫作:能「打輔助」,但當不了「輸出」
在這次AI訓練爭議中,有一個頗為有趣的插曲:一位網友發現,閱讀平台上驚現作者3個月寫了200多本小說,非人的速度極有可能是AI創作內容,但一看閱讀量,幾乎沒有一本有正常閱讀。
隨意翻看這一本本模板化的標題和設定,被AI寫作取代的焦慮似乎一下子減輕了。畢竟,沒有人類靈魂的AI寫作,簡直就像是一個愛「水字數」的摸魚狂人,完全沒有解放人類雙手、自覺替人打工賺錢的能力。
不過,AI做不了好代筆,不意味著不能成為一個好助手,那些用AI輔助寫作的人,已經贏了。
去年10月,一篇「100%由AI創作」名為《機憶之地》的小說,獲得了江蘇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賽的二等獎。據了解,這篇小說是清華大學新聞學教授沈陽透過對話形式,逐步提示AI創作而成的。他指定了卡夫卡風格,經過66次對話,輸出約43061個字符,從中複製出5915個字符,最終完成了《機憶之地》的參賽版本。
無獨有偶,今年1月,33歲日本作家Rie Kudan憑藉自撰的小說《東京共鳴塔》,贏得了日本頂級文學獎「芥川獎」。她提到獲獎作品中有5%是AI直接生成的,並表示自己在創作之外,也經常與AI交流,傾訴那些她「無法與任何其他人談論」的內心想法。
獲得中國科幻小說界最高獎項「銀河獎」的中國作家協會科幻文學委員會副主任陳楸帆也提到,目前在使用AI協助創作,把AI視為24小時都可以與之討論創作的「助手」,大大提高了寫作效率。
從題材來看,科幻小說以虛構為主,如果說人類作者更容易受限於物理世界的束縛,那麼AI天馬行空甚至偶爾前言不搭後語的組合,反而能帶給作者一些突破常規的靈感。
不過,相較於科幻,AI更擅長的可能是推理、網路小說、短劇這類相對結構化的內容。
以推理小說為例,作者可以透過提示詞確定核心的故事線、懸疑點、人物設定和衝突,就像在白板上釘下了一個個關鍵節點,至於節點間如何串聯、具體的場景和氛圍如何渲染,可以交給AI來完成。
同理,網路小說也是如此。玄幻、仙俠、重生等題材相對固定,且不同於文學創作,網路小說的商業屬性強,作者透過付費閱讀、donate等方式獲得收入,因此內容創作也更容易迎合讀者和市場的需求,從而導致網路小說的題材、結構、世界觀具有流行化、模板化的特點。
而AI的介入,恰恰能夠幫助創作者處理這些模板化的內容。
例如番茄AI寫作工具中的「AI起名」,在作者構思小說人物和物品時,能夠幫助作者取名。一位劇本編劇曾對矽星人提到,在日常工作中,取名是一件很頭痛的事,但現在只要把人物角色設定餵給AI,AI幾秒就能取出十個名字,任君挑選。
與人名類似的,還有玄幻小說中的功法、門派、寶物、妖魔的具體設定,讓作者一個個構思,可能翻遍整本《山海經》,琢磨到頭禿,也不一定能想到和其他小說差異化的表達,而現在,可以交給AI來生成,作者只負責把關即可。
除此之外,在寫作的前期,作者的資料蒐集工作也很繁瑣。當主角是醫生、警察、教授等專業型職業時,由於作者本身缺少相關知識,容易導致創作脫離實際、出現漏洞。而AI的知識和搜尋功能,可以幫助作者解決知識困境。
在這個過程中,之所以AI只是輔助,而不是替代,從技術角度來看,主要是因為AI生成的內容是基於已有數據的機率分布,而不是真正的創造。
按照已經習得的機率分布,根據已生成的文本序列(即前文),來預測下一個最可能的單詞或短語,這個過程中,AI模型只是在現有的知識框架內進行組合和擴展。
但創造全新的概念或思想,恰恰是文學創作最重要的一點。正如那200本無人問津的圖書一樣,這意味著沒有人類的prompt,沒有靈魂的純AI寫作可能寸步難行。
如何度過AI陣痛期?
不過,即使是輔助作用,當下創作者們的焦慮也是難以避免的,甚至每一輪新技術的擴散,都依賴時間的推進,來降低人們的抵觸感。
1962年,Rogers教授在《創新擴散》一書中總結出創新事物在一個社會系統中擴散的基本規律,並提出了創新擴散S曲線理論。
曲線圖顯示,新技術在發展初期由於各種原因導致接受程度低,隨著滲透率提升,一旦突破某個臨界點,滲透率提升的速度就會加快,當滲透率超過40%~50%的時候,提升的速度又會逐步放緩。
這一規律在智慧型手機、ERP系統、行動銀行和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等場景中反覆被印證。而AI作為一種顛覆性的新技術也是如此,按照曲線圖來看,考慮到當下的技術仍未成熟,甚至還不算真正進入擴散階段。
目前,番茄小說不是國內唯一開設AIGC工具的網路小說平台,平台方們都陸續加入了推動AI寫作的隊列。
早在去年7月,閱文集團上線了行業首個大模型「閱文妙筆」及作家助手妙筆版;七貓平台也與百度的「文心一言」合作,為作者提供「AI助理」等相關輔助寫作功能......
對於平台來說,AI可能會重構寫作與閱讀關係,也被網路小說平台視作是通向下一個時代的船票。因此,如何幫助創作者們更快更好地使用AI,成了各大平台和技術方需要思考的問題。
而讓AI繼續深入產業化改革被卡住的一大原因,就是作者們對於AI創作的排斥。
正如創新擴散中早期的接受者往往是與該技術更為接近的人群一樣。頗為有趣的一點是,科幻領域的作者最先接受AI輔助創作。因此,在推進AI寫作的過程中,平台可以根據不同人群對新技術的接納程度不同,從科幻類別作家開始試點推進。
其次,則是AI工具是有使用門檻的,個人使用效果會影響AI的被接納程度。一般而言,個人內容越豐富,思考越完整,就會覺得AI越好用,畢竟,AI是無法憑空捏造的,當創作者的prompt不清晰時,AI只是一個龐大的資訊庫,無法從海量的資訊裡抽取出一個個字符、補丁,製作成精巧的小說、畫作。這就需要平台與創作者協作,不斷提升工具易用性,讓創作者真正感受到AI帶來的生產力解放。
除此之外,此次番茄的協議事件,也將AIGC立法、AI數據規範等問題擺到了最前端。
儘管大部分人的視線集中在網路小說平台本身,但實際上,在各大網路小說平台之外,由於盜版書本身十分泛濫,大多數創作內容都是可以被技術爬取到的,這是在網路小說平台之外,創作者們所面臨著的水下的危機。
在大量文章作品未受保護的背景下,如何界定AI生成和AI抄襲,以及AI創作者和普通創作者的著作權如何保護等問題,都需要相關規則給出解決答案。
從數據價值和商業模式的角度來看,AI採用凝結了創作者勞動結晶的作品進行訓練,是否需要支付費用,或者置換為內測使用AI創作工具的權益,抑或是限定可用於訓練AI的數據範疇......這些問題都需要平台和創作者達成共識。
在國外,Reddit等平台已經開始向使用其API訓練AI的公司收取數據使用費。例如,Reddit宣布將向包括微軟、Google和OpenAI在內的公司收取數據使用費。
在推動AI改革行業的過程中,作者、平台、規則缺一不可。畢竟,技術只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而人決定著目的地通往何方,以及如何讓手段本身保持適當性。
本文為品玩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AI陣痛”頻發,我們應該如何面對AI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