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公布尖端技術嘗試延續摩爾定律,能否逆襲台積電?
彭新 / 何渝婷編譯
2021-12-13 13:23

如何延續晶片產業的摩爾定律,一直是半導體公司所關注的焦點。

在12月11日至15日舉行的2021 IEEE國際電子器件會議(IEDM)期間,晶片巨頭英特爾公布多項尖端半導體開發前沿技術以推動摩爾定律,稱將在晶片封裝、功率器件和內存材料、尖端物理學三大領域進行創新。

「目標是封裝中將密度提升10倍以上,將邏輯微縮提升30%至50%,並佈局非矽基半導體。」英特爾方面表示。

此前尖端半導體開發競爭的核心是晶片製程大小。所謂製程,指的是晶片中電晶體線寬的大小,製程越小,單個晶片上就能容納越多的電路元件,晶片的性能越強、功耗越低。目前晶片製程的領先產品為台積電和三星量產的5奈米晶片,兩家企業計劃在2025年啓動2奈米晶片的量產,美國IBM於5月宣布已成功進行2奈米晶片的試制。

在先進製程競爭中掉隊的英特爾也在加快推進研發,以期追上競爭對手。但有觀點認為,電晶體數目大約每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的「摩爾定律」目前已接近物理極限,且難以覆蓋成本,這無疑加大了英特爾追趕的難度。

英特爾要維持市場地位超越台積電,拓展新思路成為關鍵,從晶片製造角度來看,將晶片疊加起來的3D堆疊技術的重要性日趨增加。

此前在設計上,英特爾將晶片分別負責功率、運算和儲存的部分以平面形式排列,但新技術嘗試以拼樂高積木的形式,將晶片以立體形式堆疊,通過先進封裝技術將晶體管製作為小晶片技術(Chiplet)。

Chiplet近年成為晶片產業的關鍵字,傳統系統單晶片的做法是每一個組件放在單一裸晶(Die)上,功能越多,矽晶片尺寸越大。Chiplet的特點是將大尺寸的多核心設計分散到個別微小裸晶片,如處理器、模擬組件、儲存器等,再用立體堆疊的方式,以封裝技術做成一顆晶片。

英特爾稱,其新的3D堆疊、多晶片封裝技術Foveros Direct可以讓上下晶片之間的連接點密度提升10倍,而且每個連接點的間距小於10微米。

新的封裝方式在空間上提高晶片的電晶體密度,能在不縮小製程的情況下,將電晶體密度提升30%至50%,使摩爾定律重新生效。可以說,英特爾研發團隊本次發表的研究成果中,最大的科技進步也是電晶體堆疊技術。

晶片封裝技術以外,英特爾還將目光轉向供應和控制電力的「功率半導體」和內存材料,試圖探索晶片在矽以外的新方案。據英特爾介紹,通過在300毫米的晶圓上首次集成氮化鎵基(GaN-based)功率器件與矽基CMOS,實現了更高效的電源技術。

這為CPU提供低損耗、高速電能傳輸創造了條件,同時也減少了主板組件和空間。

英特爾的另一項晶片研究技術成果也依賴於材料進步,利用鐵電材料性質的「鐵電儲存器(FeRAM)」迎來新進展,有望成為手機、電腦內存中常用的DRAM儲存器下一代產品的關鍵材料。

FeRAM的特點是斷電後不會丟失資料,耐用性增強。由於可在保存數據(運算到一半的數據等)的情況下切斷電源,與現有儲存晶片領域常用的DRAM和SRAM儲存器相比,可大幅降低耗電量。

而且FeRAM也可實現以奈秒(十億分之一秒)為單位、與DRAM同等的高速運行。

此前受限於所用鐵電物質特性的限制,該材料應用只局限於細分市場,但英特爾發表的成果顯示,其記錄了FeRAM材料高達2奈秒的極短訪問時間和10億次循環範圍內的極高寫電阻(耐用性),意味著FeRAM有望作為下一代嵌入式DRAM技術的可行方案。

在量子計算等尖端物理學領域,英特爾一方面基於嘗試提升矽基半導體的量子計算性能,同時也在開發能在室溫下進行高效、低功耗計算的新型器件。

該公司稱,正探索物理學領域的新概念以推動半導體技術,進展包括首例常溫磁電自旋軌道(MESO)邏輯器件,自旋電子器件以及晶片封裝、功率器件和內存等。

其中,英特爾與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在自旋電子材料研究方面的合作,利用電子自旋原理進行資料的傳遞、處理與儲存,有望實現邏輯晶片和儲存器功能的整合。

強化晶圓製造能力和追求先進工藝的路線,均需要堅實技術能力作為支撐,而這一次該公司技術團隊推出了一系列「技術性武器」,有望將幫助英特爾在2025年後追上主要競爭對手保持競爭能力。

此前,英特爾的新業務進展遇阻,傳統業務也遭到打擊。作為集晶片設計和生產為一體的IDM廠商,英特爾的先進工藝開發明顯落後於對手台積電和三星。

基辛格(Pat Gelsinger)於今年初擔任英特爾執行長後,推出一系列在2025年重新贏得優勢地位的商業發展規劃。在戰略上,基辛格強化了競逐先進工藝節點的方向,並採取了對外開放晶圓代工產能、調整工藝節點命名方式等舉措。

此外,英特爾還在6月對組織架構進行了調整,新增兩名技術背景的高管。

本文為界面新聞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英特爾公佈尖端技術嘗試延續摩爾定律,能否逆襲台積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