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造時代】從科技防疫看見服務型機器人的需求與價值
專欄作家何偉光
2020-03-12 11:00

在「口罩國家隊」成功築起力抗武漢肺炎的第一道防線後,如何整合及運用科技設備與服務系統進行各項的防疫工作,可以預見將是新智造時代的另一個新市場:服務型機器人。舉凡駐守出入口的體溫檢測、公共區域的清潔消毒...乃至於隔離區域的餐飲用品遞送等需求,即使在這波全球傳染疫情平息過後,我們都將看到服務型機器人已經開始進入了大家的生活圈。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 IFR)的預估,全球服務型機器人市場中專業用機器人 2019-2021年有73.6萬台,複合成長率約21%,同時由於多數已開發國家正邁入高齡化與少子化社會,搭載智慧辨識(文字、語音、影像)與多功能載具(移動、升降、動作)的服務型機器人勢必隨著AI的普及運用,以及5G通訊的互動能力,未來全球將有數千萬台服務型機器人流通於各地區,進而發展各種樣態的創新應用。

目前全球主要國家皆持續投入龐大資源進行服務型機器人的研發應用:美國自2012年起提出「國家機器人計畫 , National Robotics Initiative ; NRI」,2016年推動「國家人工智慧研究發展戰略計畫」,其中包括「美國機器人發展路線圖」以及「國家機器人計畫2.0」,整體投入經費近一億美元;歐盟於2014年起與歐洲機器人協會(Eu Robotics)合作進行「SPARC」機器人發展計畫,目標在促進垂直領域與機器人供應鏈業者的合作,整體經費規模約28億歐元。亞洲方面國大陸提出「中國製造2025」產業振興政策,其中「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重點即在發展服務機器人,投入經費近三億美元;日本於2015年核定公布為期五年的「機器人新戰略(Japan’s New Robot Strategy)」,預計投入至少九億美元進行相關研發,致力發展日本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基地,同時也成為全球社會應用機器人比例第一的國家;而韓國早於2012年便發布為期10年的「機器人未來戰略2022」,持續投入至少26億美元創建機器人產業生態鏈,目標是成為全球機器人四大強國之一。

相較於各國政府近年來積極擬定國家級的機器人產業發展策略與推動方案,並不約而同將重點目標市場鎖定在服務型機器人,台灣業者向來對於軟硬整合相當擅長,且整體產品系統製造供應鏈完整齊全,對於發展服務型機器人的全球市場應有相當好競爭機會,資策會於2018年獲得經濟部工業局的支持,與社團法人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共同籌組「服務型機器人聯盟」,兩年多來已有超過六十家的國內機器人相關業者加入,而在此次武漢肺炎防疫期間可以發現,許多業者投入研發的服務型機器人如物流配送、清潔消毒、迎賓檢測、保全巡視,將有機會合力組成科技防疫的「機器人部隊」,從以往只是替代性輔助的角色,轉變成為第一線防疫服務的剛性需求。因此在此也建議政府單位應正視規劃我國的服務型機器人產業政策與資源投入,除了現階段的科技防疫工作之外,台灣面對2026年超高齡社會的到來,各式各樣的服務型機器人肯定是不可或缺的生活要角。

智動協會服務型機器人聯盟會員(具服務型機器人),產品與廠商摘要表

機器人類別 / 功能 / 投入業者

家用清潔用 / 吸塵、除草、清洗地面等 / 優式機器人、來思比、松騰等

商用清潔用 / 工廠、醫院、商場和飯店等場域清潔、消毒、防疫 / 微星、聯潤、洛博智動、台灣智能機器人等

公關接待用 / 醫院、飯店、餐廳等接待、導覽、看診諮詢、營銷、娛樂等 博鈞、獵豹移動、新世代暨人工智慧、經緯航太、沛博、凌羣、威聯通、華碩、和碩等

物流、運輸用(AGV) /  工廠、醫院、商場和飯店等場域等藥物、耗材、送餐或行李等物品處理 ∕ 物流 東元、微星、敦意、塔奇恩、鴻匠、仁寶、新世代暨人工智慧、經緯航太、宜睿、永聯物流、景浤精密、慧誠智醫、佳世達、長庚醫學、祥儀等

醫療用 / 診斷系統、手術輔助、復健、庶務、系統整合 / 上銀、福寶、佳世達、慧誠智醫、喜福會、富伯生醫等

照護輔助用 / 巡邏照護、個人運輸、肌力訓練、沐浴、照護輔助等 /  仁寶、天目時科、上銀、睿智通、佳世達、威聯通、帝壹生醫等

教育娛樂用 / 教育、娛樂、多媒體、互動學習、陪伴等 / 女媧創造、威聯通、麗暘、採智、極趣、貝登堡智能、利基、瞻營全、祥儀等

保全、監視、巡檢 / 保全、智能家居、公共建設巡檢 / 新光保全、沅聖、喜福會、和碩、台灣智能機器人等

現場(Field)用 / 農業、畜牧、林業、礦業、宇航、煮餐、智能咖啡館等 / 迅康、上銀、台灣智能機器人、勵德自動化等

(取材摘錄自:TAIROA (2020/02/27)http://www.tairoa.org.tw)

面對服務型機器人的下一步發展,究竟應該是要以滿足需求價值為目標,還是要訴求產值與銷售量,或許在不同的面向有著不同的見解與思考,然而誠如日前拜會台大電機系羅仁權教授所提出的「機器人即服務」(Robot as a Service),未來我們的生活環境勢必與各式各樣的服務機器人共處,甚至會出現提供機器人派遣的服務業者,然而每種型式的服務機器人如何評估其「價值」或「產值」,目前為止應該都還沒有標準答案,後續也還有待業者與使用者的持續體驗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