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Uber粉絲專頁)
距離Uber開啓網路叫車市場革命之路,已經有10年時間了,今年它們也成功IPO,創起各種紀錄來更是如同砍瓜切菜。
可惜,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今年看似實現了多個小目標的Uber,其實過得非常糟糕。它們瘋狂膨脹的故事,已經無法滿足投資者的胃口了,因為上市之後大家的關注點轉移到了利潤上,而巨額虧損依然是Uber的日常。這樣的情況下,Uber不但沒能像曾經期待的那樣,定一個超高的發行價,上市後股價還在穩步下挫,一副了無生氣的樣子。
至於Uber的主要競爭對手Lyft,其發展軌跡與Uber幾乎一模一樣。
據瞭解,除了股價下挫、虧損加劇,監管部門也沒饒了它們。在高壓之下,這些網路叫車平台不但要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還得擔負起社會責任。今年早些時候,紐約政府就宣布要限制駕駛員空駛率,而最近加州政府,則要讓網路叫車平台與駕駛,建立正式的僱傭關係(成本上,加州的新法令可能會讓Uber和Lyft,每年在每個駕駛身上多花10000美元)。
此外,紐澤西勞工部也要求Uber,支付欠下的6.5億美元僱傭稅。這還不是最可怕的,作為Uber的主戰場之一,倫敦市上周宣布,出於安全問題,未來不會再給Uber發放新的營運執照了。
也就是說,大而不倒的定律,未來不一定能適用在網路叫車平台身上了。
為了重獲監管部門信任,並突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網路叫車產業必須給自己重新定位,比如成為解決交通擁堵和公共問題的中流砥柱(減少單人單車浪費資源及碳排放增高等問題)。如果這些問題能得到妥善解決,就能創造數千億美元的價值,因此網路叫車平台必須與當地政府攜手,以釋放這些價值。
有了這個支點,網路叫車平台也能更進一步,因為社會責任與利潤總是緊密相連。按照既定路線圖來看,Uber的目標是實現稅前息前折舊前攤銷前利潤(EBITDA)15~20%,這樣駕駛員的薪水也能上漲。顯然,是時候為零工經濟畫上句號,並擺脫原有的資產增值的野蠻成長模式了。
復盤第一個十年
回首過去,我們必須承認,Uber是這場「新交通革命」的發起者(這場革命現在還在進行中)。在這十年裡,這家公司徹底改變了城市交通的版圖。借助智慧型手機,叫車巨頭不但將共享交通做大做強,還降低了人們的交通門檻。可以這麼說,方便人們接入經濟與社會中心的網路叫車,對城市交通產生了絕對的積極影響,特別是那些公共交通不夠高效的區域。此外,從數量角度來看,網路叫車產業也實實在在的帶來了大量工作崗位。
不過,這些積極效果卻未得到廣泛認可,這一切全怪Uber和Lyft。過去幾年裡,學術界通過研究證明了,網路叫車對交通堵塞和城市空氣污染的負面效果。在創造就業方面,網路叫車則被詬病為創造了大量低級自由職業,這些崗位不但賺錢少工時長,還沒有社會保障。簡言之,Uber和Lyft瘋狂擴張的同時,並沒有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回到共享經濟的初心
2016年時,Uber曾喊出「讓更多的人使用更少的車」的口號。現在回頭來看,這個口號依然沒有過時,甚至變得更加重要了。眼下,Uber的共乘服務UberPool一直是不溫不火。究其原因,一是給司機的補貼太少了,二是路線優化算法不到位。總體來說,駕駛員做這件事根本賺不到錢。
為了守住共享經濟的初心,叫車平台必須僱傭一些有KPI的駕駛來當僱員,這樣才能讓車規管理者全面優化每次的車輛移動,以實現車隊營收最大化,並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僱傭模式下,駕駛員不會再對派來的工作挑挑揀揀,從而解決現有營運模型效率較低的問題。
在派單優化的基礎上,叫車平台應切實對共乘進行宣傳,並重新思考到底如何用更少的車,來服務更多的用戶。
要做到這一點,Uber首先要端正態度,將UberPool做成旗下最大的業務。多位相關領域專家的研究顯示,從車隊的高度對派單進行優化,並協助用戶共乘,能將叫車平台現有車隊的規模縮小5至7倍。
經過專家們的精算,這才是網路叫車公司們,實現15~20%利潤率的最好方案。鑒於這種模式下,駕駛員不再與某輛車綁定,叫車平台就能優化資產利用,並從車輛接入的規模效應和潛在的車隊服務商賺錢。
需求典範的改變:叫車服務替代公共交通
想要達到這樣的優化效果,就需要平台管理一個擁有臨界尺寸的車隊,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競爭。在這樣的情況下,叫車平台就成了交通服務業者,並順手解決兩個最重要的問題:資產局部優化和補貼資金浪費。新的模式下,叫車平台就能在賺錢的同時,承擔社會責任了,比如減少城市的交通擁堵和廢氣污染。
需要注意的是,改變典範後,釋放的機會可不只這麼多。網路叫車公司完全可以更進一步,將技術授權給市政管理者,幫它們完成交通管理系統的全面現代化(甚至將所有交通方式統一進一款應用程式,完成出門與付費的無縫管理),這樣一來自己就能穩坐核心位置,迎來更大的成功。
據雷鋒網瞭解,除了現有核心服務,網路叫車公司還能為MaaS平台或模擬工具的設計提供服務,以優化政府的城市規劃能力。在執行擁堵收費和提供額外服務上(比如給營運車輛裝上空氣污染傳感器),網約車公司也能扮演重要角色。顯然,網約車公司完全能攜手市政府實現雙贏。
當然,想要實現與各地政府的深入合作,叫車平台必須在組織架構上進行大調整。網路叫車公司未來必須建立強大的本地化團隊,並賦予它們獨立的決策權,思維上的改變是第一步。
不過,我們設想的再好有什麼用呢?結果還是要看Uber和Lyft是否能在這個稍縱即逝的窗口期完成變革。
本文為雷鋒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打車革命十年之後,Uber 們如何再次取得自我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