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的雲端尚未完善之際,科技公司已將目光投向更高的天空。Google最新的「Project Suncatcher」計畫,構想以太陽能驅動的衛星星群作為AI資料中心,將運算搬上太空,這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而是正在被工程化的現實。當能源短缺與碳排焦慮成為數位時代的枷鎖,人類以太空為逃逸出口,試圖在宇宙中重建秩序與效率。
太空資料中心的邏輯看似單純,太陽能在軌道上的效率可達地面的八倍,幾乎能全天候供電。衛星之間透過光學通訊互連,可達數十Tbps的傳輸速率。這樣的構想不僅解決地球資料中心高耗能、高排放的問題,還象徵著人類將人工智慧真正「脫離地心引力」,朝無限延展的維度邁進。
但當我們仰望星空,也應低頭思考。這項計畫的浪漫背後,潛藏的是技術與倫理的雙重風暴。首先是環境的矛盾。雖然太空可供取之不盡的太陽能,但每次火箭發射都會排放數百噸二氧化碳。更嚴重的是,低軌道衛星的數量正急劇增加,天文學家早已警告,夜空被閃爍的「星鏈」污染得如同布滿蟲跡的擋風玻璃。當我們為AI追求永續能源時,也可能在無意中摧毀了人類仰望宇宙的詩意。
其次是權力的再分配問題,太空資料中心並非公共基礎建設,而是私人企業的疆域延伸。誰將擁有這些軌道?誰能控制它們所儲存、運算的資料?從地球到軌道,數位主權的爭奪將再度上演。當科技公司開始部署自己的「天空伺服器」,國家與企業的邊界將愈發模糊。過去的殖民船載著香料與黃金,如今的星際方舟則運載算力與演算法。
從技術層面來看,Google這次的挑戰可謂前所未有。衛星必須保持在相距數百公尺的極近軌道中飛行,並以極高精度維持穩定的相對位置。這意味著,資料中心不再是靜止的建築,而是由數十顆高速運行的機器組成的「動態網格」。此外,Google的TPU必須能抵抗高輻射與極端溫度。研究指出,其Trillium TPU在接受67MeV質子束照射後仍能維持功能,這顯示人類開始設計能在宇宙輻射下「思考」的晶片。若說AI是地球上最接近神經網路的模仿品,那麼此刻我們正嘗試讓它在太空真空中存活。
支持者認為,這是對能源困境的終極解方。地面資料中心消耗巨量電力與水資源,且日益遭受社區反對。若能將它們移至太空,地球將重獲喘息。Google內部的成本分析甚至預測,到2030年代中期,太空資料中心的能源成本可與地面相當。在這樣的願景中,AI不再受限於地球的邊界,而成為太陽系的生態一部分。
人類歷史上每一次「上天」的行動,都不只是技術突破,也是權力的宣示。從哥白尼顛覆地心說,到阿波羅登月,再到如今的AI升空,每一階段都映照著人類對自身位置的焦慮與野心。太空資料中心的誕生,不僅是算力的擴張,更是人類對「地球中心論」的終極告別。我們開始相信智慧不必扎根於地表,文明可以漂浮於真空。
但當AI的「思維」在軌道間流轉時,我們該如何確保它仍然服務於人類,而非脫離掌控?當太空成為資料與權力的新邊疆,全球社會必須重新定義「公共利益」的邊界。這不只是科技問題,更是文明選擇。「人類的偉大不在於征服自然,而在於懂得節制」。如果AI的力量最終把我們推向無邊的虛空,或許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快的衛星,而是更深的反思。
太空資料中心的構想既令人振奮,也令人不安。它展現了人類技術的無限創造力,也帶來了能源、倫理與治理上的問題。或許未來的AI真能在陽光永不熄滅的軌道上運行,但人類的心智是否能跟上那道光的速度,令人懷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