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的腦機接口獲人體試驗許可 專家:肯定很貴
虎嗅 / 何渝婷編譯
2023-09-25 11:50

(取自Neuralink官網)

三年前,馬斯克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通過網路直播,向世界展示了三支植入腦部設備的豬的即時神經元活動,掀起了一輪「腦機狂潮」。

當時馬斯克樂觀地表示,腦機接口的人體試驗很快就要開始了,但試驗的批准之路比馬斯克預想的要複雜得多。

本週,Neuralink終於獲得了人體試驗許可,將馬斯克的「人機共生」科幻夢想向前推進了一步。

負責醫藥監管的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前官員、神經學研究者韋爾(Cristin Welle)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一許可說明Neuralink提供了滿足FDA安全要求的數據。

那這次試驗之後,腦機接口設備就能馬上面市嗎?韋爾解釋說,「還需要更大規模的試驗,隨後是關鍵性試驗,然後再申請上市前許可(PMA)。」

馬斯克的「人機共生」夢邁出重要一步

當地時間9月19日,Neuralink在官網宣布,將為其腦機接口設備的首次人體臨床試驗招募參與者,用以評估其設備的安全性和初步有效性,即癱瘓患者能否用意念控制外部設備。

據悉,這項名為PRIME(精確機器人植入腦機接口的英文縮寫)的試驗,將使用手術機器人R1把植入物N1放入大腦控制運動意念的區域。

N1是一種超細柔性線,可以記錄大腦訊號並將其無線傳輸到解碼運動意圖的應用程式。

Neuralink表示,公司正在尋找因脊髓損傷或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症)導致四肢癱瘓、且傷後至少一年未見好轉的試驗參與者,主要試驗將耗時約18個月,若包括長期跟進會診在內,整個臨床試驗將耗時約六年。

Neuralink這次臨床試驗距離首次申請已經過去了四年,期間被FDA拒絕了兩次。

2022年初,FDA明確表示,Neuralink需要在進行人體試驗前解決數十個問題,其安全擔憂包括鋰電池的安全性、植入物的導線是否會移動其他區域、安全移除問題等。

2023年5月,FDA終於給予Neuralink有限制條件的試驗許可。

「FDA並不披露對臨床試驗申請的評審資料。」 前FDA官員、現任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神經科學副教授韋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表示,「但既然FDA同意開始試驗,說明Neuralink提供了能夠滿足FDA安全要求的數據,而且提供了合適的臨床試驗設計。」

本次試驗的初步目的,是讓癱瘓人士僅用意念就能操作電腦游標或鍵盤,按照馬斯克近年來在多個場合的表述,Neuralink在短期內的目標是恢復失明者的視力,並讓癱瘓人士恢復全身運動功能,而最終的目的是實現人腦與電腦協同工作的「人機共生」,用以抵抗他心目中可能會威脅人類的人工智慧。

正如馬斯克的移民火星夢一樣,腦機接口也有其科幻來源,據9月份剛出版的《馬斯克傳》,Neuralink的創意受到了班克斯(Iain M. Banks)的太空旅行小說《文明》系列的啓發,其中提到一種名為「神經蕾絲」,當它被植入人體後,可以將人的所有思想活動與電腦相聯。

馬斯克說:「我第一次讀到班克斯的作品時,突然覺得這個創意有可能成為我們面對人工智慧時的護盾。」

恐需5到10年才能商業化

磕磕絆絆之後,Neuralink在人體試驗的進度上已經落後於競爭對手。

美國另一家腦機接口公司Synchron,在2021年就已獲得FDA的試驗批准,並於2022年7月宣布在美國首次植入腦機接口,並發表了初步試驗結果。

2023年5月,瑞士一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發稿,稱其早在2021年7月就為一名癱瘓男子植入了腦部設備,使其靠助行器的幫助恢復了行走能力。

當然,Neuralink還是有自己的技術優勢,傳統的植入式腦機接口用的是一種叫「猶他陣列」(Utah array)的硬質電極,而Neuralink則是柔性電極,可降低大腦的排異反應,其採集到的神經訊息品質也比較高。

此外,Neuralink開發了做腦機接口手術的機器人,在植入和取出設備時都會盡可能減少傷口面積。

要實現馬斯克的宏大願景,本次人體試驗只是前進的一小步。「Neuralink在設備研發和商業化的道路上,還處在非常初期的階段,現在仍在早期人體試驗階段,還需要更大規模的試驗,隨後是關鍵性試驗,然後再申請上市前許可(PMA)。」韋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韋爾對記者進一步解釋稱,在本次小規模人體試驗後,Neuralink將以試驗數據為基礎,申請更大規模的可行性試驗;由於腦部植入設備極有可能被歸類為最高危險等級(Class III)的器材,因此Neuralink在推向市場前還必須申請上市前許可,這意味著Neuralink還需要進行大規模的關鍵性試驗(pivotal trial),即證明其設備確實能治療某種特定症狀,且安全可靠。

這一過程需要耗費大量金錢和時間,韋爾此前對媒體表示,Neuralink至少還需要5到10年的時間才有可能商業化。

另一方面,Neuralink還面臨著多重技術和應用前景的挑戰,韋爾對記者分析指出,Neuralink需要證明設備能夠在大腦裡長期放置而不是需要頻繁更換,能夠捕捉和解讀神經元訊號,最重要的是要證明這項技術真的對病人有實質性的幫助。

「即使Neuralink能夠滿足所有這些條件,這個設備肯定會很貴,而且需要對腦部開刀,所以願意接受植入的病人數量可能會比較少。」韋爾說。

本文為金色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馬斯克的腦機接口獲人體試驗許可 專家:肯定很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