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CEO:人工智慧技術必須受到監管
木斯 / 何渝婷編譯
2020-01-21 17:25

(示意圖/取自pixabay)

自去年12月被任命為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CEO後,Sundar Pichai近日於《金融時報》發表專欄文章,呼籲市場建立合理的法規,對人工智慧技術實施更好的監管。

在他看來,大公司不能一味地只發展前沿技術,再想著「通過市場來決定該如何使用它」。相反的,公司同樣有責任確保新技術能造福所有人,而不會被任意濫用,對社會帶來不好影響。

對於「新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的問題,Sundar Pichai還列舉了歷史上的一些例子。比如說內燃機的出現,擴展了人類對地球的探索,但與此同時,也造成了很多安全事故。

另外,隨著互聯網的逐漸普及,資訊溝通成本在迅速降低,但也讓很多謠言和錯誤言論更容易被擴散。

「人工智慧具有改善數十億人生活的技術潛力,但最大的風險可能是我們無法做到這一點。因此,監管和立法仍然是有必要的。」按照Sundar Pichai的說法,他主張對人工智慧技術採取謹慎的監管,以避免法規對技術發展造成阻礙。其中像自動駕駛汽車這樣的新領域,就需要制定「適當的新規則」;而在醫療保健這塊,則可以將一部分已經成熟的法規體系,運用在人工智慧類的輔助產品上。

這已經不是Google第一次針對人工智慧技術,如何被運用的問題做表態。作為目前在AI領域進展較快的科技巨頭,Google總會在人工智慧項目上,遭到道德準則的聲討。

兩年前,Google就因為和美國五角大廈展開軍事無人機合作,引發了一次巨大的輿論風波。之後Sundar Pichai專門發表了一篇文章,明確了7條人工智慧指導原則,同時強調Google不會把人工智慧技術,用於武器以及大規模監控。

可在這起事件後,很多人也開始質疑大公司能否守住自己「不作惡」的承諾。當時就有觀點提出說,想要確保企業能在合乎倫理道德的情況下發展AI技術,只能通過政府監管來實現。

Google不是沒考慮過建立自己的監管委員會,它們在2019年就嘗試過這一方法,用來確保AI項目能符合自己定下的法規。

然而,該組織從最開始的成員組成上,就十分可疑。原因在於名單上出現了一位,曾參與過軍方無人機研發的成員,而另一位社會人士也有過反同性戀言論,這讓人們覺得,Google是在有意平衡激進派和保守派雙方的意見,但Google員工們顯然不希望自己受到約束。

最終,這個委員會只成立了9天,就被Google宣布解散,可見在人工智慧監管這件事上,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輕鬆,尤其是當不同利益相關者共處一室的情況下,達成一致意見反而更加困難。

另一方面,不同國家、地區在人工智慧監管上也出現了分歧。其中美國白宮就鼓勵企業在公平、非歧視、透明公開與安全的情況下,更廣泛應用和AI相關的技術,它們認為政府的「官僚主義」才是阻礙人工智慧發展的源頭,而監管更是會扼殺創新。

可是在歐洲,則更傾向於採取直接干預的手段。前兩天,歐盟委員會就考慮在未來3到5年內,禁止公共場所使用人臉辨識,直至產品安全法規,能適用於人工智慧的項目為止。

所以,對Google這類擁有巨大體量的國際公司來說,它們一方面需要保證技術創新,滿足大眾期待;另一方面也要不斷回應來自員工、社會大眾,乃至是政府監管機構的訴求,解決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威脅,這些都會帶來額外的成本和技術挑戰。

也如Sundar Pichai指出的那樣,沒有一個公司或產業,可以單獨應對新技術的發展,也不能一直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層面。當人工智慧技術已逐漸深入大眾,它終究會和「可管可不管」的現狀劃下界線,也無法再免受監管的影響。

本文為愛范兒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Google CEO 說,人工智能技術必須要受到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