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全球兵家必爭之地,設立「半導體學院」(或未來更廣義的『研究學院』)其戰略思考應以『完善產官學聯合作戰,吸引國際人才,實現國家整體利益最大化』為主要方向。影響其成敗與政府的配套及創新思維息息相關!
1. 政府須化被動為主動
政府支持重點領域與產業的發展,應秉持出錢又出力,捨我其誰的主動性。未來什麼產業對台灣的發展最重要而所需人才也最迫切,經濟部,科技部,國發會,數位發展部,教育部…等部會都清楚。那麼為了培養產學雙棲的「研究學院」可否不要由國立大學來「申請」,而是政府主動邀請學校和拜託產業一起共襄盛舉,達到產官學三嬴。如此思考行事模式的轉變,化被動為主動,就是政府可以做到也該嘗試的創新模式。
2. 產學共創:學校變成工硏院,還是企業變成研究所
最近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先生在陽明交通大學提出產學共創(College of Innovative Creation),讓每個學校變成一個小工研院,形成雙向的推拉作用,而非以現行教育方式,先完成學業再進產業。此「產學共創」雖已改善了原本學校單向育才易造成與產業實際需求脫節的窘困,但主要的執行責任仍落在學校一方。
另一種選擇則是把它反過來,讓每家有規模的企業變成一個研究所。這個「產學共創」模式(Academia-Industry Innovative Creation, 或AIIC) 同樣具產學推拉力和合作夥伴關係,同時允許企業與大學共同授予碩博士學位。未來主要商機和研發成果/智慧財產權(IP)都將優先留在產業,鼓勵企業加大力度投入資源和創造學研環境,而其產生的獲利和效益則以一定比例回饋學校以培育更多基礎科研人才和提高師資待遇,形成良性循環。研究領域的選擇由於來自企業第一線對市場應用和國際競爭的觀察和判斷,更能精凖有效且與時俱進。
3. 可行方案的建議
- 對產學共創有興趣的學生,可經由校方推薦公司面試通過,大三/大四先到產業實習(CO-OP),以每學年約50%時間,進入產業熟悉整體運作和未來發展方向(利用暑假及一個學期,獲得實習學分納入畢業所需學分並有實習收入)。
- 完成實習並獲得企業認可的大學畢業生可直升研究所,其指導老師以產/學方各一人為原則,在企業裡擔任研發人員,同時可回學校繼續修習研究所課程,讓產學交流的彈性更靈活。
- 學校的教授以學術休假(sabbatical )或借調1-3 年的方式到產業全職服務(也可繼續指導研究生),相關待遇比照公司薪資獎金和福利制度,政府可提供額外津貼鼓勵。
- 如果碩士研究生(同時也已具公司研發人員身份)選擇繼續讀博士,其硏究領域和指導老師的選擇空間可更具彈性,可跨其他領域/產業,也能由企業或政府贊助至海外學術機構做研究交流。
- 到產業研究所的學生和教授其畢業標準和升等考核,除了既有的修課與學術論文外,也可以增加專利申請或納入企業考績評比,彈性加權調整。
- 產業可從海內外多方求才,同時和多家大學合作開辦AIIC,而大學也可鼓勵有意進入產業的學生提早凖備,爭取產業實習以及企業工作/研究並行的經驗,達到「做中學」的加乘效果。
4. 溫故知新計劃
隨著產業發展的迅速變遷,另一種終身學習的機會是讓已在企業服務多年的職人可重回校園學習跨領域所需的學科與知識。透過上述AIIC的產學共創平台,公司給予表現優異的同仁彈性的工時或提供較長的企業有薪休假(Corporate sabbatical),回到校園重新充電溫故知新,為企業面對轉型和新技術不斷的衝擊提供一個可靠有力的學習平台。此舉也能為校園迎來不同專業背景的產業『新學生』增加課堂內容討論的多元與活力。
創新本是打破成規,改變遊戲規則,讓開放自由的能量得以釋放,進而形成新的思維與執行模式,而獲得更優化的產出或效果。政府創新的一小步可為產學合作成功邁出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