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ESG成了顯學,「E、S、G」分別代表對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治理 (Governance),也就是企業和組織要重視環境保護與氣候變遷,參與及承擔社會責任,並且強化公司治理。ESG不僅是企業經營的熱門話題,更是以一個全新角度來檢視全球化的生產與商業活動,總體經濟決策以及金融投資的優先順序。
本文的ESG將聚焦在提升「人性的溫暖」減緩「地球溫度上升」為主,提供企業佈局與公共政策思考的機會。前者屬於企業社會責任的範疇,而後者則是因應氣候變遷的對策與契機。
21世紀是ESG世紀
21世紀網路開始盛行,短短二十幾年,我們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無一不被線上的服務所攻佔。不難想像未來的世界,「虛擬與現實」將切換自如,而在追求快、狠、準的決策過程裡,越來越多的事情將會以冷冰冰的人工智慧技術為基礎,透過大數據的分析做決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強調「人性」的元素並提供有「溫暖」的關懷,或許將成為企業差異化競爭的關鍵。
EPS (每股獲利)vs. ESG
回顧過去企業的價值取向一直是以股東獲利和贏得市佔率為主流意見,而進入網路時代則是以企業的快速發展和加深顧客粘滯性為優先考量,而獲利則可透過股票上市後的資本利得實現,也因此從事新經濟類型的公司無不卯足全力加緊腳步成長,冀望盡快透過各種方式上市或被收購,可使經營團隊和股東們荷包滿滿。
以Uber Eats為例,為了縮短餐點運送時間並以接單數多寡來衡量外送員收入的模式,常導致不少負面影響。比如,機車駕駛為了趕時間搶業績,橫衝直撞、超速、逆向、佔用人行道等交通違規問題自然不可避免,這樣的外部成本和風險其實已轉嫁到都會區的每一個角落並由社會大眾共同承擔。這就是一個企業過度追求成長KPI的過程中缺乏關注其社會責任的例子。利用既有的科技手段,該公司可在外送員的手機APP和其內建攝影機功能中,加入遵守交通規則的提示與監督系統,用來評估駕駛在出行送餐期間交通的實際狀況與違規紀錄,並依此作為增加或減少收入的計算公式,用來鼓勵遵守交通規則,同時照顧到送餐者和周遭人士的出行安全。另一個外部成本則是送餐摩托車本身所製造的噪音和空氣污染。這方面企業可以提供誘因和補貼,鼓勵使用電動機車,為環境貢獻心力,以具體的做法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的範疇,除了企業自身的行業別和特殊性之外,也應更聚焦於教育、弱勢、人文、身心健康等領域,與科技和數位時代互動互補。如此,資源投入可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和達到更和諧的可持續性。
地球的溫室效應
最近剛剛在蘇格蘭格拉斯哥(Glasgow)結束的COP26,針對氣候變遷提出了不少建議與方案,希望得到世界各國的支持,共同努力降低地球暖化的速度,避免激烈的氣候變遷造成生態環境的不可逆反應。其中最重要的共識是針對碳排放的限制(2050年凈零碳排)以及降低甲烷的排放。如果未來幾年國際社會能提出更具體的做法和實踐路徑圖,這將不再只是一個環保概念,而會成為每一個世界公民、企業、政府、國家都要正視的全局觀。其所需涵蓋的工作範圍種類繁多,例如碳排放、盤查、足跡、定價、交易、碳中和路徑及人才培育等⋯。這些都需要政府、企業、學術界的共同參與超前部署,並針對國際貿易(如歐盟提出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碳捕捉與再利用技術,潔淨能源技術的開發與能源組合的重新設計等⋯多管齊下,才能於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
這對絕大部分的企業而言,可預見的是額外成本增加。但如果能積極面對重新思考,將這些難題隨著時間一步步轉化成公司的流程優化、數位轉型、增加品牌形象、提升國際競爭力,那麼企業本身的價值也會因此而大幅提升,對環境做貢獻的同時又能提升自身的無形資產,可說是一舉兩得。
以台灣而言,後公投的能源政策也會對以出口為導向外貿型的台灣經濟體產生巨大影響。當對外貿易的差異化由產品本身轉變成其所使用的綠能比例時,我們對於未來低碳/零碳能源供給不足(不到20%),對綠能需求的排擠效應將影響到高科技(如護國神山半導體產業)和其他產業(如工具機、螺絲、石化、鋼鐵、水泥等產業)的協同發展。而在民主的選舉制度下,對執政者而言,擁有選票人數優勢的「傳統產業」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產業」之間如何取捨,筆者憂心這可能是未來產業發展和社會正義之間的難題!
更大範圍的議題(SDGs)
2015年,集合世界各國與聯合國經濟與社會行動部的共同努力下,訂定了17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並希望能在2030年能達到一定程度的效果。它們分別是針對貧窮、飢餓、健康、教育、性平、淨水、緑能、就業、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降低不公平、可持續性的城市和社區、合理生產和消費、氣候行動、陸上及海底的生命、和平正義、以及達成目標所需的夥伴關係(請參見: https://sdgs.un.org/goals)。這些層面的問題除了各國自身的努力和重視,更多需要國際間的通力合作和持續推動才有可能達到,也應該成為地球村的共同願景!
科技始於人性,文學大師白先勇老師近日在清華大學的演講中表示,「首先要了解人的需要、人的渴求、人的希望,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才能將科技發展推向更高的境界」。
以「提升人性的溫暖和減緩地球的溫度」為共同目標,冀望這個理念可以內化為企業的DNA。同時,進一步招募更多認同ESG這樣理念的優秀人才加入,爭取「將ESG列為重要決策」的基金管理與金融機構的青睞,如此企業經營將可獲得人才與資金源源不斷的良性循環,持續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