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敢告訴你的健保危機 掌握史上最佳改革時機 選民應要求四組總統候選人對全民健保表態!
專欄作家林宏文
2023-08-31 15:40

本文作者林宏文,主跑科技、生技產業多年,目前為財經專欄作家、財經節目與論壇主持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投資趨勢、公司治理以及國家競爭力等議題。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

最近閱讀前衛生署副署長、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先生出版的新書政府不敢告訴你的健保危機,這本書直接戮破大家對「全民健保、世界第一」的神話認知,也提供許多可以解決問題的政策建議,我認為對於台灣醫療健康與生技產業的發展都有重大意義,很值得在此專欄與大家分享。

張鴻仁先生是國內橫跨政府公共衛生及醫藥生技產業四十年的專家, 之前出版三本書《生技大大可為:一位健保醫藥專家的生技創投驚異奇航》、《關鍵戰疫:台灣傳染病的故事》、《2030健保大限》,我都珍藏也都仔細閱讀,還不時拿出來溫故知新,彌補自己在生技醫療領域的陌生及無知。

對於全民健保需要改革的想法,張鴻仁先生在2020年初就已出版《2030健保大限》,但隨後疫情爆發,大家忙著救災,他認為沒有引起市場重視,頂多只是在醫藥衛生界激起一些小漣漪。

因此,今年他決定再出版這本書,以更多國際數據及資料分析,指出台灣醫療保健支出長期偏低的危機,並選擇站在大眾認知與政府施政的對立面,直球對決民眾迷思及施政盲點,希望喚醒社會大眾的危機意識,也為逐漸衰敗的全民健保找出一條長期發展之路。

 

在這本書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點出許多民眾對健保的迷思。一般人對健保滿意度高,至今還有八成以上,但醫護人員滿意度卻很低,關鍵原因是健保長年引以為傲的是低成本及便利性,但這卻是立基在醫護人員的辛勞與犧牲,因此民眾滿意度超高的健保,在醫護間卻是完全相反的評價。 

拿企業經營來對比,當一家公司長期為客戶提供超值便利的服務,而且便宜又大碗,客戶滿意得不得了;但另一方面,公司長期資本支出偏低、薪資停滯,內部員工爆肝勞累、大家都對工作很不滿意。像這樣的企業,怎麼可能長期持續?一定要調整及改變。

如今,全民健保面對的正是這種情況。 長期缺乏投資的台灣醫療體系,醫療保健支出占GDP僅6.5%左右,不僅落後平均9%至10%的OECD國家水平,也明顯不及日、韓等鄰近國家的8%至9%。

再看這幾年,台灣不管在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可避免死亡率及新生兒死亡率等,都已落後日、韓及新加坡,這是很嚴重的警訊。其中,與南韓相比,健保開辦前台灣還領先韓國,如今則已落後韓國兩年以上。

我認為,這些數據對台灣來說有重大意義,絕不能等閒視之。我們很常自豪台灣人均所得已追上日、韓,但另一方面,對醫療健康的投資卻還是如此吝嗇,只想著醫療支出愈少愈好,多用的就是浪費。大家總是將醫療保健支出視為醫療費用或成本,而不是一種必要的健康投資。

另外,很多人也都覺得,全民健保會出狀況是因為太方便,造成很多浪費,但是,浪費的都是別人,不是自己,因此全面調漲健保費,就是替別人付錢,助長浪費。這種心態也很普遍,但最後則形成「只想省錢,卻要了命」的難堪困境,這是另外一種迷思。

 

醫療支出,是為了健康與生命,是必要投資的成本。很多人面臨病痛及生死關頭時,常會感嘆人生賺再多錢也沒用,財產這個數字,後面再多加幾個0,如果沒有前面那個1,就沒有任何意義,而那個1,就是人還能維持健康或沒有病痛,增加全民醫療保健支出,就是要支撐那個1,讓人生變得更有意義、更精彩。

2019年,陽明大學校長郭旭崧及交大校長張懋中曾拜訪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請教他對智慧醫療的看法。當時劉德音反問,智慧醫療值多少錢?劉董事長問得很直接,卻也點出一個殘酷事實,全台整體醫療體系的「產出」,以金額計算只有一兆多元,大約只比台積電去年淨利1兆元多一點點,並且是台積電去年營收二兆餘元的一半,也只占去年全台上櫃企業營收43兆元的3%以下。

這個數字突顯了一個很詭異奇特的現象。台灣人能夠創造那麼多的經濟貢獻與產值,但維持大家的健康生活,卻只花了1兆多元。也就是說,當台灣人可以賺那麼多錢,卻只對健康投資很低的費用,這種降低成本的能力及效率,就像台灣電子代工業在全球競爭力的翻版,可以說是另一項世界奇蹟。

只是,若要再細究,當大家只著眼於經濟成長及GDP的極大化,是否也太低估我們的投入,尤其是不斷壓縮的健保,用很低的投入成本在營運,根本就是讓大家犧牲健康換來的。

我的想法是,國家對於國民健康的投資,不能以財報中的成本項目來視之,反而應當估是必要的資本投資。對國家來說,則應該把國民健康列為像教育、通訊、交通等基礎建設,是國民的基本權利。

不過,政府政策對健保制度的態度又是如何?張鴻仁先生為何要與政策直球對決,說這是「政府不敢告訴你的危機」?

事實上,台灣健保的自由就醫加上「俗擱大碗」,大家早已習以為常,網路上還不時有國際人士來台就醫,大讚台灣醫療服務性價比真是好到沒話講。可能也是這樣的假象,讓執政者捨不得或不願意進行改變,或是認為健保沒有迫切改革的必要,不調漲健保費、不增加民眾負擔,民眾應視為「德政」。

因此,就算事情已經很嚴重,但健保危機也不會明天就爆發,不可能有執政當局會傻到願意去面對或處理調漲健保費這種大問題,因為過去只要一漲價就有政務官要下台。而且,五年後壓力鍋才會爆炸,可以拖當然就繼續拖,等到事到臨頭再說。這樣的處理方式,就像不斷凍漲電價的作法,只是讓問題拖更久一點,但困境依舊沒解決。

至於如何解決健保制度的問題,張鴻仁先生也提出全球各地的解方,從新加坡制、差別訂價制、英國制、維持現制到落實「健保法」第四十三條等,這些都是很具建設性及啟發性的政策選項,也是作者累積四十年的經驗所提出的討論及建議。

當然,如何找出一個最適方案,這是很專業的問題,有賴更多學者專家集思廣義,這裡就不再多談。不過,我從書中的各種分析,認為差別訂價制是一個很好的建議,可以維持健保最初的精神,又能彌補目前健保財政不佳的問題。 

書中引用一個笑話談自費與健保的差別。「有一個病患去就診減肥,醫師開了藥之後,他每天作夢,都夢見在追美女,幾個星期下來就瘦了。另一個朋友聽到這麼有效,也去求診,但是作的夢不一樣,每天夢見被怪獸追,幾個星期下來也瘦了。第二個病患就問醫師,為何他和朋友做的夢不同?醫師回答他說,『因為你的朋友用的是自費,你的是健保,雖然效果相同,但是感覺差很多!』」

這個笑話很好笑,但重點在於,不管是搭商務艙或經濟艙,都要能夠到達目的地。未來任何改革,都不能失掉健保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照顧國民健康。沒有這個前提,改革不會成功。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達到「帕雷多最適」的境界,也就是做到「讓部分人變好,但不會讓任何人變壞」的目標,改革就成功了。因為國民健康不能打折,不能「有錢判生、沒錢判死」,不能用健保的救不活,這是不能接受的,當然也是推動「差別收費、自付差價」,藉此解決健保財務的重要基礎。

健保制度絕對是台灣最重要的  ,甚至可以說是比半導體護國群山更重要的醫療安全網,因為缺乏國民健康,所有經濟成長都不可能,所有成就都沒有意義。健保制度關乎台灣數十萬名從業人員的工作、生計,還有七千億元的產值及超過兆元市值的生技醫療產業。

對於健保制度的維持及延續,張鴻仁先生已提供一個深刻且清晰的策略思考,還有眾多的解決方案,我覺得絕對不是張先生謙稱此書只是「拋磚引玉」而已,此刻拋出這項議題,也掌握到一個絕佳的改革時機。

因為,不只目前行政院長陳建仁先生出身醫療,四組總統候選人中有兩位是醫生,還有一位身價二千億元以上的首富,此刻是台灣歷史上最有機會解決健保制度的時機,選民應該要求四組人馬都針對台灣健保制度如何再走三十年的議題,提出看法及未來施政目標,此考題沒有過關,就不要想選總統。

台灣目前最重要的公共議題,除了全民健保及醫藥衛生外,還有如何降低少子化帶來的人口危機、綠電及永續發展、大學如何退場改革,最後則是兩岸的和戰關係等,每一個都需要總統候選人表達意見。

我的看法是,台灣社會每天都在討論各種問題,其中很多都是出來做做秀,真正做足功課的人並不多,因此總是意見很多,但都難以對症下藥。至於那些深入了解問題的人,卻不容易獲得重視,發揮足夠大的影響力,這往往也是因為沒有人幫忙把議題鬧大,喚起足夠的重視。張鴻仁先生這本書,已經為社會拋出重要的指引,身為媒體人的使命,就是要幫忙把事情鬧更大,逼著有權力的人對外說明、解釋及表態。

全民健保成立時揭示的目標,是要讓民眾「不要因病而貧、因貧而無法就醫」,如今台灣似乎沈浸於「全民健保,世界第一」的美名,但對重大傷病的保護力則已明顯不足。我們可以重視經濟成長,可以強調護國神山的產業實力,但若不對另一個更重要的健康與生命投入更多的關心,就肯定無法續創造及享受這些經濟成長的果實,這是我讀張鴻仁先生「政府不敢告訴你的健保危機」一書最重要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