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蓋逾400萬人口,新加坡「智慧政務」系統6月上線
張棟 / 鄭寧編譯
2020-03-16 17:50

(示意圖/來源為Pixabay)

相關消息稱,自今年6月起,部分新加坡政府部門將安裝攝影鏡頭,屆時,民眾無需身份證,只需掃描臉部就能享受政府部門提供的服務。

該系統可以與2018年推出的SingPass Mobile實現互相操作,民眾可以利用SingPass Mobile在政府的生物資訊資料庫中,註冊自己的指紋和臉部資訊,之後通過攝影鏡頭掃描臉部進行比對。

新加坡還計畫於2023年,利用人臉辨識軟體處理使用者間的轉帳和支付服務。

據了解,這套人臉辨識系統是新加坡「智慧國家計畫」的細分計畫之一,後者於2014年啟動,建立了一個覆蓋超過400萬新加坡人的生物資料庫。

新加坡智慧國理念的核心可以用三個C概括:連接(Connect)、收集(Collect)和理解(Comprehend)。

「連接」的目標是提供一個安全、高速、經濟且具有擴展性的全國通訊基礎設施;「收集」則是指透過遍布全國的感測器網路獲取更理想的即時資料。

這兩項工作已於2015年前後完成。

「理解」是透過收集來的資料,尤其是即時資料,建立面對大眾的有效共用機制。透過對資料進行分析,有效預測民眾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務。

而今年六月即將上線的臉部識別系統便是其中範疇之一。

「這是全球第一個智慧國家藍圖,新加坡有望建成世界首個智慧國。」時任新加坡資訊通訊發展管理局中國區副司長劉本瑋透露。

眼下,政府直屬部門之外,臉部識別系統已經廣泛應用於新加坡各個民生領域。

此前,連續六年名列Skytrax全球最佳機場的樟宜機場,便在研究如何利用最新技術,解決從減少跑道滑行時間到更快預測航班進港等諸多問題。

如今,樟宜機場最新的T4航廈,已經在利用臉部辨識技術提供行李托運、移民、登機方面的自助服務。這項技術意味著,排隊情況更少,機場員工或安檢人員人數更少。

新加坡「智慧國」

設備技術的普及是政府資訊化的第一步。

綜合媒體報導,自1980年開始,新加坡先後提出了「國家電腦化計畫」、「國家IT計畫」、「智慧國2015」等專案計畫。

1980年代,新加坡政府提出「國家電腦化計畫」,該計畫在新加坡的政府、企業、商業、工廠中推廣採用電腦化的應用。

經過11年的「國家電腦計畫」,新加坡社會內幾乎所有機構都已實現電腦化。1991年,時任新加坡交通及資訊科技部林瑞生政務部長,又提出了新問題:「一棟建築物電腦化,叫做智慧型建築物;一座工廠電腦化,叫做智慧型工廠;但是會不會有一天,新加坡會有許多各自獨立的智慧型個體,每一個電腦系統都不相容?」

於是,政府制定了資訊化第二個十年戰略,「國家科技計畫」。

該計畫目標是從1991年到2000年,在行政和技術層面上,解決城市資訊互聯互通和資料共用的問題,將資訊共用從政府擴展到全社會,消除「資訊孤島」。

當新加坡的資訊化已經成為國家的焦點產業後,新加坡像是啟動了馬達,一直向前走,以根本停不下來的速度讓一個智慧國度逐漸崛起。

2006年6月,新加坡啟動了第6個資訊化產業十年計畫「智慧國2015」。該計畫提出了創新(Innovation)、整合(Integration)和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三大原則。

當擁有了暢通的通訊基礎平台後,新加坡的無線營運商與合作夥伴們一起推出了如設備檢測、無現金支付系統、定點服務和數位廣告等多類企業級應用。

在此基礎上,新加坡順理成章地實現了透過資訊與網路科技提升有關經濟領域、政府和社會的轉型,新加坡吸引了世界上第一個指紋辨識的內容相關廣告,和亞洲電視論壇的iScreener線上平台等8個產業項目。

資訊產業的發展,使得新加坡政府作為競爭優勢焦點的資訊通訊技術不斷放大,也使其從工業國一步步轉型為智慧島國。

本文為雷鋒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覆蓋超400萬人口,新加坡「智慧政務」系統6月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