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富元專欄】機器人新創投資案,告訴了我們什麼新機會?
林富元/矽谷台灣天使會會長
2025-10-01 11:00

人工智慧(AI)熱鬧已久,從早期的混沌探索到今日的成熟應用,市場與股市皆風起雲湧。然而,正如矽谷歷來的新技術一樣,當大家逐漸熟悉後,它很快就不再是新鮮議題,投資人也急於尋找下一個突破口。如今,最受矚目的莫過於 AI機器人。

上網詢問AI,我們隨時都能獲得對機器人趨勢的分析。但若要看見真正的商業契機與資金缺口,仍需結合實戰經驗。我近期接觸了數個AI機器人投資案,願在此分享一些觀察與思考。

從科幻到現實:AI機器人發展的加速

過去我們在電影《魔鬼終結者》中看到的機器人,曾被視為遙遠的科幻情節。但今日的發展,已讓人驚覺:機器人掌握更多社會事務的時代,不再只是幻想。

二十年前的機器人新創,大多還停留在土法煉鋼:程式一行一行撰寫,零件一顆顆組裝,成果往往只是功能有限的「半機器人」。十多年前我曾評估過一個新創團隊,他們耗費多年研發出專事長照的機器人,但最終僅能在病房中遞送毛巾或藥品。雖然規模有限,但這些早期探索值得敬佩,因為當時尚無AI基礎可依循,他們卻能硬生生打開一條路。

今日AI機器人的五大趨勢

隨著AI與硬體全面成熟,AI機器人已大幅進化,投資界普遍關注的短期趨勢包括:
1. 《人形機器人(Humanoid)成為主流》:價格目標要低於一般汽車,但若要普及,仍需更經濟實用,並推動標準化。
2. 《第一階段 AMR Autonomous Mobile Robots)》:目前主要是期待機器人在可預測、可控的場域運作,類似早期的自駕車。
3. 《下一代 AMR》:目標是能在不可預測的環境中自由運作,展現智慧調適能力。
4. 《人機合作時代》:現階段多為「人先定位,機器人再執行」,例如物流中心的分工合作。這個人機合作的需求,也在驅使全世界為了與人互動的安全,而開始要求安全性的標準,最終會演變成所有機器人的基本標準。
5. 《RaaS 模式(Robots as a Service)》:在機器人尚未普及前,以「隨選即用」的方式提供服務,降低使用門檻。

目前大型企業已大規模導入AI機器人,特別在倉儲、物流與製造領域。例如亞馬遜因應勞動力不足與時效壓力,已投入數千台機器人,並計畫擴展至上萬台。沃爾瑪、DHL等巨頭也已制定明確藍圖。

台灣的供應鏈優勢:最佳時機點

台灣在AI機器人供應鏈上,正處於絕佳時機。我的一位好友家族近期投資世界級人形機器人公司,我們也一同評估了關鍵零組件的新創,如機械手臂、關節控制器、馬達、散熱技術、自動化倉儲設計與AI場景規劃等。大家一致認為:台灣將是全球AI機器人公司不可或缺的最佳合作夥伴。

原因很明確:

- 台灣在硬體研發與製造上能量深厚。
- 相較於韓國與大陸過度強勢的品牌策略,台灣長於代工合作,反而更適合扮演關鍵供應鏈角色。這是台灣的特點,也繼續會是南韓與大陸的弱點。
- 在精密機械、控制工程、馬達、散熱與成本優化等核心環節,台灣仍具領先地位。

這意味著許多傳產企業只要轉型,即有機會在AI機器人浪潮中 **鹹魚翻身**。

建議:先穩供應鏈,再逐步跨整機

我認為台灣應該:

- 全力投入零組件供應鏈,以經濟實用與技術領先取勝。台灣可發揮它的強項,率先做到其他地區做不到的。舉例來說:新型機器人至少需要200個以上的活動關節,每個關節都要有精密馬達與伺服器,並能舉起超過30公斤的重量,還要兼顧高效率、輕便,低耗能與散熱,降低成本。這正是台灣機械與控制技術的強項。

- 整機開發則可暫緩,等待國際標準或公版規格浮現後再全面投入。從Gilee桔利到盟立Mirle到達明Techman,都各有建樹,我們鼓勵並且樂觀其成。但同時我擔心它們會重蹈當年MP3被統一之前的故事。

這個看法,不代表我認為台灣越來越多的AMR新創會比不上美國的Seegrid、Agility、Boston Dynamics、Locus等公司。而只是認為,類似當年MP3播放器時代已經做到「百家爭鳴,卻個個難成氣候」,最終被Apple的iPod出現一統天下。更好的策略是,先把零組件做到世界第一,再等到標準出現後快速跟進,正如IBM BIOS引領PC產業,給了台灣天大的機會,利用公版製作標準產品而席卷全球。AMR機器人的前景,如果想要達到鋪天蓋地的全球巨量,就一定會出現標準。事實上,為了與人互動的安全性,全世界各國各地都會要求建立基於人機互動的安全標準,那時就可歷史重演了!

同時,AI機器人運作不僅依賴零件,也需要匹配的場景設計。NVIDIA 大規模推出的 《Digital Twin》,就是將AI設施、AI機器人與AI場景結合的典型案例。未來新型工廠或倉庫將重新規劃,以最佳化人機互動。台灣已有新創團隊投入此領域,潛力巨大。

結語

未來幾年,AI人形機器人將是 “百家爭鳴,熱鬧非凡 “的產業。對台灣而言,最務實也最具優勢的戰略,是「強化零組件供應鏈、發揮硬體優勢、等待標準成型」。

只要把握這個「甜蜜點」(Sweet Spot),台灣不僅能再度在全球科技版圖中發光,更有機會與歐美大廠並肩,引領AI機器人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