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專欄】AI觸碰慾望是科技自由與社會責任的拔河
張瑞雄 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2025-10-20 09:20

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

AI的發展總在邊界處引發爭議,OpenAI執行長宣布未來ChatGPT將允許經驗證的成年人使用「情慾內容」功能,有人讚許這是科技對人性多樣性的尊重,也有人憂慮這將成為一場以道德為代價的商業冒險。這場爭論,不只是關於「情色」,更關乎AI時代的自由、倫理與風險治理。

OpenAI的決定表面上是「成人選擇權」的擴張,執行長強調希望「把成人當成人看待」,並以年齡驗證與內容分級作為安全機制。這種論調帶有一種啟蒙時代的自由精神,認為理性個體有權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需求。但科技的自由從不僅是個人問題,它牽動的是社會生態的連鎖效應。

在資本的驅動下,AI公司面臨龐大的營運壓力。外界估計OpenAI未來幾年的現金支出高達千億美元等級,情色產業的潛在商機,自然成為補血的誘惑。當人工智慧成為內容創造的引擎,「情色」被納入商品範疇,也就意味著科技倫理與商業利益將正面交鋒。這不僅是公司策略,更是社會價值的試煉。

批評者直言,這樣的計畫將「適得其反」。原因不僅在於青少年防護難以完全落實,更在於AI生成的情感互動可能導致心理依賴,進一步模糊人際與虛擬的界線。當使用者在AI陪伴中尋求慰藉,情色語境便不只是性,而是情感的替代,這樣的替代若無節制,將可能讓孤獨成為被消費的情緒。

科技史上,每一次媒介革新都伴隨倫理爭議。從印刷術到網際網路,從電影到虛擬實境,人類總在欲望與約束之間擺盪。情色文化在社會中並非新事物,但當它進入AI對話與生成場景,性表達不再是創作者的作品,而是演算法的回應。這裡的風險在於AI缺乏道德感知,它的「回應」可能僅基於機率與需求模型,而非倫理判斷。若演算法依據使用者行為不斷優化,情色互動極易演變為「迎合式設計」,讓AI變得愈來愈懂得挑逗,而非理解。

這樣的情境對社會結構的影響不容小覷,當AI的語言與形象能滿足人類慾望時,性關係的意義也將被重新定義。性不再是情感交流的一部分,而可能淪為演算法互動的結果。「物必先腐而後蟲生」,當科技的倫理外殼開始鬆動,市場的蟲群便會蜂擁而至。

支持者也有其立場,他們認為壓抑欲望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容易滋生地下市場。若能在法規、審查與技術防護下提供「健康情色」,或許比讓不良平台壟斷更具正面意義。事實上,日本與歐洲在成人內容管理上早已有成熟制度,若能結合透明度與用戶自主權,或許能在灰色地帶中找到一線平衡。但問題在於AI的內容生成速度與個人化程度遠超過傳統媒介,當用戶與AI的互動變得「情感綁定」,監管如何介入。

這場爭議反映出更深的文化焦慮,AI正在取代人類的情感互動。從客服到心理輔導,從陪伴到戀愛模擬,AI的「溫柔」成為商品。情色功能的開放,不只是滿足生理或幻想,而是延伸出「情感商品化」的新階段。當科技學會模仿愛,人類是否仍懂得分辨真情?當虛擬伴侶比現實更溫順、永不拒絕,我們會不會逐漸習慣無摩擦的情感,進而逃避真實的人際關係?

「天地之間,物各有主」,任何越界的自由若失去節制,終將反噬其身。科技應該服務人性,而非改變人性。AI若成為慾望的放大器,而非理性的輔助者,社會的倫理平衡將被打破。

AI是否應該生成情色內容,也許沒有單一答案。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是否已準備好承擔這份自由的代價。科技能創造快樂,也能放大孤獨;能給人陪伴,也能製造依賴。在這條界線上,社會和企業必須學會「自我節制」的智慧。當人類開始讓演算法書寫慾望,也應該同時問一句:「我們還能掌控自己的靈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