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文專欄】學習半導體經驗 生技業也要3+1
專欄作家林宏文
2024-01-22 09:00

本文作者林宏文,主跑科技、生技產業多年,目前為財經專欄作家、財經節目與論壇主持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投資趨勢、公司治理以及國家競爭力等議題。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

最近我採訪國內新藥、CDMO(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與細胞治療等廠商,與朋友談到台灣生技業的發展之道,不只生技與半導體兩個產業有不少相同之處,也可以從電子業過去的成功路徑學到不少經驗,就藉此專欄與大家分享這些觀察。

去年七月我出版《晶片島上的光芒》一書,其中談到台灣半導體產業成功有「3+1」個原因,第一是台灣成本很低,第二是以上駟對別人的中駟或下駟,三是國內激烈的競爭,這三個因素也是台灣資訊電子業能夠成功的原因。不過,半導體有別於其他電子業的+1條件,則是半導體困難度更高且更複雜,這種高門檻與高障礙的特性,讓台灣得以擺脫中國的追趕,在藍海市場創造高附加價值。

把半導體3+1的成功要素,拿來觀察台灣生技業的發展,確實有不少相似之處。

例如,台灣生技業一樣是運用很低的成本在營運,整體健保支出增加緩慢,藥價一直砍,醫療服務都以最低成本做出最高績效與滿意度,至於生技公司也是省吃儉用,和電子業一樣都是爆肝加班,人事成本及開銷支出都比國外低,做臨床試驗的新藥產業,花的錢也比國外少很多。

至於以上駟對別人的中駟或下駟,意思就是以優勢人才降維打擊,過去台灣電機電子頂大畢業生做晶圓代工,但是美國一流人才去做訂標準規格的系統、軟體與設計,結果台灣的製造當然就做出別人達不到的績效。如今台灣生技業做CDMO製造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國外是最優秀人才做新藥,至於製造代工尤其是傳統小分子藥代工,不再是大公司認為有利潤的市場,因此都放出來給亞洲做。

第三點,所有產業要成功,一定先有內部激烈競爭,過去電子業就是如此。每次一個新產業出現,例如從PC、主機板、面板到半導體,就有一大堆企業跳進去投資,經過一番廝殺後贏家才會出現。如今生技業也是如此,疫情期間檢測公司傾巢而出,如今再生醫療市場又吸引許多公司前仆後繼投入細胞治療行業,在這種激烈競爭下,能活下來的公司大概都不會太差。

至於生技業有沒有半導體「3+1」的那個「1」?台灣很多公司都說要當某某行業的台積電,生技公司也常說要做CDMO的台積電,我覺得那個1 ,一樣是要想辦法建立高競爭門檻。

例如,現在全球CDMO市場很大,但如今龍頭廠大者恆大、強者恆強的情況已經很明顯,台灣業者普遍公司規模都太小,國內龍頭廠保瑞透過併購擴充規模,十年來完成七次收購,重點就是要建立更大規模的競爭障礙。

如果不具備規模經濟,至少還要有特色。我很同意中華開發生醫基金總經理徐大誠說的,只有CDMO業務是不夠的,若能再進行ADC(抗體藥物複合體)開發,ADC能夠選擇的靶點多、平台選擇也多,以多軌方式經營,更容易創造差異化的競爭力。

近來全球CDMO產能過剩,龍頭廠中國藥明康德產能利用率只有五、六成,台灣想要在這個行業立足,沒有特色一定很困難。例如台康CDMO業務已做了十多年,但也成功取得乳癌生物相似藥的藥證,長聖除了細胞委託製造訂單暢旺,也進行多項幹細胞新藥研發,這些公司都很清楚,除了要有創造營收獲利的業務,也不能忽略投資具未來性的新藥研發,公司才能走得更長遠。另外像投入細胞治療的台寶與中榮合作,從基因修飾與大數據的新藥研發,爭取國際市場業務,一樣是要建立差異化的競爭門檻 。

此外另一個適合台灣發展的方向應該是孤兒藥。目前全球有七千種罕見疾病,但只有二千種孤兒藥被開發出來,因為市場不夠大,大公司沒興趣,但卻可能是適合台灣中小型企業發展的商業模式。台灣目前至少有數十家開發孤兒藥的公司,包括安成生、華安、仁新、國邑、生華科、景凱、漢達、順藥等。

不過,長期來看,台灣人才不足的問題不只很嚴重,甚至因為台灣半導體太強大,會對其他產業的發展形成人才排擠的現象。

人才不足絕對是未來十年台灣最大的挑戰,我過去分析過,台積電目前七萬多名員工中,有三萬名是最近三年才招募進來,但全台灣台交清成頂大每年電機電子相關科系畢業的研究生才三、四千人,台積電一家公司,三年就掃光國內十年頂大研究生的名額。

上周台積電法說會後,已確認美國亞歷桑那二廠投資會放慢,日本熊本廠二月舉辦開幕典禮、第三季量產,至於高雄將有第三座二奈米廠,台積電在全球的投資佈局,看起來仍是以台灣本地為主,另外日本會加速進行,至於美國則要看美國政府補貼金額而訂,進度將出現不少變數。

不過,我覺得大家現在或許會很開心,因為台積電又重新加強對台灣的投資,尤其是高雄應該對這個宣布特別期待。只是,令人擔心的是,人才缺乏的情況將更嚴重,台積電與半導體業把很多人才都搶走,其他行業很難找得到人,這對台灣來說絕對不是好事。

最近我去一家生技集團演講,一位集團內公司總經理說,她日前到一所頂大的生科系演講,本來想順便為公司招募優秀人才加入,結果教授跟她說,「你們應該沒機會了,因為這裡九成的生科所學生,都已準備加入台積電或其他電子公司。」這位總經理嚇壞了,沒想到台灣電子業缺人缺成這樣,連生科所學生都不放過。電子產業將國內人才搜括殆盡,難怪她要為生技業捏一把冷汗。

台灣在全球經濟體中,GDP大約排第21名,人口2300萬人,則是排全球第  57名,土地面積則排全世界140名。但是,台灣卻有一家台積電公司,目前市值排名全球前十大,台積電規模如此大,早已不是台灣這種資源很少的小國可以支撐的大企業,如果台灣想要讓晶片島再走十年、二十年,沒有新的想法及作法絕對不行。

而所有產業發展的條件中,人才永遠是最重要的力量,台灣目前產業結構與投資明顯偏向科技與生技,但對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的重視程度反而在下滑,如今人才問題不只是嚴重而已,還出現明顯的排擠現象,台灣電子業勢必要更積極到海外去爭取人才,否則其他產業恐怕都會跟著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