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合樸農學市集到樹合苑,創辦人陳孟凱期待透過社群支持型農業讓台灣成為有機島!
採訪撰文:何渝婷
2021-08-18 14:30

當眼前有一顆便宜、漂亮又大的木瓜,和一顆長相粗糙還比較貴的木瓜,你會選哪一顆?

在一般的市場中,生產者與消費者往往站在對立面,生產者希望賣得越貴越好、消費者則希望買到越便宜越好,而這樣的競爭關係造就了規模化、商業化的工業社會,能夠大量生產、刺激消費慾望並且擴大市場規模,同時滿足了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需要。

工業社會雖然打造了便利的生活,但同時也帶來環境污染與資源浪費。

而在這樣的市場競爭體制下,採用自然農法、產量不穩,甚至還賣相不佳的有機小農往往難以生存,更遑論推動有機農業了。

即使知道有機農業賺不了大錢,卻還是一頭栽進了這個產業的陳孟凱,陸續創辦了合樸農學市集及樹合苑,為的就是他心中始終堅信自己在做對的事情!

有機小農難以生存的關鍵

「成立合樸農學市集其實就是很單純的協力合作!」合樸農學市集暨樹合苑創辦人陳孟凱指出,有機小農在今日這樣的規模經濟、商業化競爭之下是很難生存的,關鍵原因有三:

1.農產品易壞

農產品與一般的工業商品不同,因為它較難保存且容易腐壞,對於販賣者而言自然有一定程度的銷售壓力。

2.獨特性、區隔性不高

消費者很難藉由目視來判斷一個食物的營養價值及成長過程,既然有機農產品與一般農產品在外型上的區隔性及獨特性沒有什麼差別,價格上又缺乏競爭力的話,自然不一定會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3.承受天災風險

農人的宿命就是「看天吃飯」,尤其台灣一年要遭受多次的颱風侵襲,農產品很容易就在成長過程中損壞,造成農民的心血付諸流水。

而合樸農學市集的成立初衷就是希望在有機小農市場中,不要再有強調價格、數量、CP值的市場經濟,而是透過握手合作、彼此信任的互助經濟來實踐「社群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使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再是買跟賣的關係,而是以人為本,共同為社會打造出一個永續食物供應體系。

推行有機農業,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信任與教育

在投入合樸農學市集和樹合苑的過程中,最讓陳孟凱感到無力的就是消費者始終對於食品安全、環境保育的意識不足夠,到底有多少人關心自己吃下去的食物,其來源於哪裡?成長過程如何?甚至有沒有破壞環境?

所以陳孟凱認為,要改善這件事的核心就在於信任及教育。

而建立信任的基礎正是陳孟凱推行多年的「社群支持型農業」,消費者清楚自己吃進肚子裡的食物,是在何處栽種以及栽種的過程為何;農民則是在為消費者提供健康、有機食物的同時,也扮演著大地看守者的角色。

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著對彼此的信任與承諾,並且共同分擔潛在的耕作風險,進而達成正面的循環。樂觀來看,長期運作下來有可能實現在地食物供應體系的永續經營,甚至讓台灣成為有機島。

因疫情使數位轉型加速

想要達到上述目的,並且因應時下趨勢,數位轉型趨勢絕對是一種必然!

合樸農學市集及樹合苑一向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所以面對面的交流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步驟,雖然現在網路及線上溝通都相當發達,但實體交流往往會比隔著冷冰冰的螢幕更有溫度。

所以合樸農學市集過去時常定期舉辦食農活動、樹合苑則是有各種各樣的手作體驗,來建立消費者對於有機小農的興趣及信任感。

 

不過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的關係,這樣的實體交流被迫中斷,所以陳孟凱決定以「線上+線下」的模式突破眼前的難關。

其實過去在進行純實體教學和體驗時,海量及單向的講解資訊讓學員沒辦法馬上吸收及內化,所以陳孟凱將課程拆解為線上及線下。

線上課程如同前導片一般,讓學員們透過影片及文字先學習相關知識,再帶著這些內化過的知識進行實際手作體驗,不僅省去了前面冗長的講解時間,還多出了許多深入對話的機會,進而使課程效果更加乘。

除此之外,今年已經63歲的陳孟凱開始努力學習製作YouTube影片、Podcast、電子商務等,並且透過線上融合線下的課程,把會員的凝聚力變得更高,藉此讓愛好並且願意消費有機小農的人變成推廣者,甚至一起協力創造聯盟行銷。

 

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全台灣至少有30個以上的有機農夫市集仍在穩定運作,陳孟凱期待有越來越多人會更重視健康,好好吃飯、好好生活,讓有機農業及永續經營的理念推行得更廣、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