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死亡後成功「復活」,人類生命科學的重大突破
冷思真 / 何渝婷編譯
2022-08-08 13:45

(示意圖/取自pixabay)

豬腦,作為一種食物,可能有人接受不了。

但作為一種實驗對象,豬腦的存在對於人類科學的進步有著重要意義。

2019年,耶魯大學研究人員就證明豬即便是在停止血液循環4小時後,腦子依然能夠「工作」。

它們的灌注系統BrainEx,也在持續向腦部組織循環輸送氧氣和營養物質,這讓豬腦恢復了部分腦部組織的功能。

而在證明了這一點後,下一步就是豬腦之外的其他部位了,畢竟大腦作為最容易缺氧的器官都成功了,何況其他器官呢?

復活死豬臟器,繼續新陳代謝

8月3日,《自然》期刊公布了耶魯大學的最新研究,這是豬腦「復活」技術的延伸,試圖「復活」豬身上的其他器官。

在這項研究開始前,研究人員先在麻醉豬的身上誘發了心臟病發作,讓豬「死亡」。

死後血液開始停止循環流動,因此血液也就不能為機體的各種細胞提供賴以生存的營養物質和氧氣,細胞也就會死亡。

這個停止流動到「確定」死亡的過程,持續了一小時。

一小時後,研究團隊使用了一套被稱為OrganEx的系統來復活豬的重要器官。

「死後」一小時的豬,被泵入了一種血液替代品,這種替代品包括豬本身的血液、抗凝劑等13種化合物,這些液體可以減緩屍體的分解速度,並恢復一些器官的功能。

在「搶救」器官6小時後,這個名為OrganEx的系統極大改善了包括大腦在內的組織中的細胞結構,它甚至啟動了涉及細胞修復和豬腎、心臟和肝臟正常細胞功能恢復的基因程序。

也就是說,這個搶救真正讓死了一個小時之後的豬器官重新開始工作了。

經過OrganEx系統處理的豬肝臟產生的蛋白質比對照組豬肝臟要多得多,同時每一個器官的細胞對葡萄糖的反應對照其他組也大得多,這也說明了OrganEx已經讓豬的部分器官重啓了新陳代謝。

這是已知的研究成果,但這個實驗依舊有研究人員尚無法好好解釋的部分,那就是豬不自主的運動。

在OrganEx的系統介入後,相比於其他對照組組的一動不動,實驗豬還會不由自主地抽搐頭部、頸部和軀幹。

目前這種抽搐尚無法得到確定的解釋,唯一能確定的是因為腦細胞已死,這些脈衝不太可能是大腦產生的,它更可能起源於脊髓,因為脊髓也可以自行控制一些運動功能。

雖然仍有無法解釋的部分需要進一步研究,但這一發現依舊很有意義,因為從目前的成果看,OrganEx明顯比ECMO更高效。

ECMO是體外膜氧合,也被稱為體外生命支持系統,是一種醫療急救設備。

在心肺手術時,它可以為病人進行體外的呼吸和循環,也能暫時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減輕患者心肺負擔來為醫療人員爭取更多救治時間。 

而今天,ECMO也會被用於器官移植領域,保護移植前的器官,並在移植過程中提供患者的生命支持,甚至可以用於術後併發症的搶救。

從這一點而言,只能延緩細胞死亡的ECMO就遠不如能重新運行組織細胞結構的OrganEx。

舉個例子,以往器官移植的窗口期在4到36小時之間,基本上就靠冷藏+保存液保存,很多器官在這個過程中就可能變為無法進行移植的地步。

器官移植中間的損耗令人痛心,因此ECMO曾是醫生對於器官移植的一種期待,它可能會成為器官運輸的一種標準方法。

現在,這種期待可能要給可以讓器官重新開始工作的OrganE了。

移植外科醫生Gabriel Oniscu就表示,考慮到OrganEx和ECMO對豬器官的影響不同,這個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它或許可以顯著增加可用於移植的器官數量。

重啓動物的器官,但人呢?

在這波醫療領域的新可能性裡,豬為人類立下了汗馬功勞。米格魯、小白鼠、猴子等小動物,也都曾為人類各類實驗的進步做出犧牲,其中很多成功已經應用到了大眾醫療領域。

在這次器官復活之前,也有研究人員試圖復活過老鼠的視網膜。

他們把安樂死後的小鼠摘除了眼球,然後以含氧量95%的營養基質重新供氧,最終發現在感光測試中,重新供氧後負責接受轉譯外界光訊號的小鼠視網膜感光神經元、負責傳遞轉譯後神經訊號的視網膜雙極細胞,其神經電訊號活動有顯著的恢復。

而進一步在人眼的實驗中,研究團隊也成功喚醒了人類視網膜黃斑中的感光神經元,讓它們對明亮的強光、彩色光、甚至是非常暗淡的閃光都有反應。

如果能在捐獻者死亡的20分鐘內獲得捐獻者眼睛避免缺氧的情況,復活的眼睛甚至能將感光結果傳遞給視網膜中的其他神經細胞。

雖然仍然無法避免顯著的排異反應,但已經取得進步了。而且這個研究也足夠幸運,畢竟在生物實驗上動物模型產生的結果並不總適用於人類。

從小鼠到人眼,結果的一致就已經足夠讓人開心了,而前面OrganEx技術所證明的豬器官復活也需要更長的時間去證明及應用。

而OrganEx的存在,除了能提升未來器官捐獻並成功移植數量的可能性,還挑戰了心源性死亡不可逆轉的觀點,同時重新提出了關於死亡定義的倫理問題。

紐約大學的生物倫理學家Arthur Caplan就表示,器官復活的發現進一步強調了死亡不是一個瞬間,而是一個過程,這使得採用統一的方式判定一個人死亡變得具有挑戰性。

這意味著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對死亡的法律定義將不斷改變。

當然,還有更大的爭議在於「死而復生」這一點。

真的可以復活嗎?

如果今天的醫學技術可以「復活」器官,那會不會也能復活人,事實上這完全是想多了。

如果說這項技術對於心源性死亡的患者尚有意義的話,對腦死亡的患者也是沒什麼情面可講的。

因為2019年的豬腦研究,雖然恢復了豬腦細胞中一部分的代謝活動,但始終沒有檢測到有序的腦電活動,這說明即便是「復活」的豬腦依舊無法和有意識的大腦相提並論,如果大腦都沒有意識了,那麼這個「死而復生」也就沒了意義。

在這一點上,頭號網紅馬斯克看得就更清晰了。

他曾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被問是否投資永生科技時表示,大家都要去死,這是件重要的事。

「因為大多數時候的大多數人,腦子都會僵化掉,思路轉不過來,還好他們都死掉了,如果所有人都有永生機會的話,那社會不知道會僵化成什麼樣?人類沒有新點子能夠成功,會完蛋。」他說道。

技術突破固然值得欣喜,但它更適用於治療輔助領域,而非真正的死而復生。

對人來說,我們還是需要去死的。

本文為愛范兒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豬死亡後成功「復活」,人類生命科學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