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動化雖然還早,但機器人勞力確實越來越便宜了
吳羚 / 何渝婷編譯
2020-03-23 12:20

(示意圖/取自pixabay)

電影《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開頭中,有一段情節提到:「女主人公的弟弟上班時,發現自己的工作崗位已經被機器人取而代之,姐姐氣沖沖去找主管理論,得到一句『這是未來』的回應。」

類似人類被不斷發展的人工智慧所威脅甚至反噬的情節,在文學作品中層出不窮,機器人取代重複性的勞動崗位,也是公認的自動化高度發展後可以預見的後果。

早幾年你可能會覺得這樣的事情離自己還很遠,畢竟大規模使用機器人的成本,並沒有比人工便宜,部分操作的完成度也不盡如人意,直到最近,有關自動化失敗的新聞仍在印證著人們的判斷:日本的機器人飯店因效率低下「解僱」一半機器人;特斯拉工廠過度自動化導致Model 3產能爬坡緩慢;愛迪達關閉機器人工廠也被推測是成本高昂且無法大規模生產。

看起來,自動化只是看上去很美,機器人要革掉人工勞力的命為時尚早,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機器人勞動力成本下降

在加州帕薩迪納市區一處建築的廚房中,機器人Flippy抓起裝滿雞柳條的炸籃,將其浸入熱油中,由感測器確認溫度後,再將炸籃提起、瀝乾並將雞柳條倒入漏勺。

不遠處,另一位Flippy看著牛肉餅在煎鍋中嘶嘶作響,它通過眼部的攝影鏡頭,將圖像傳送至大腦的機器視覺系統,待牛肉出現正確的棕色陰影後,用鏟子狀的機械手將牛肉鏟出放於漢堡,再將漢堡擺放到托盤上。

Flippy是Miso Robotics公司為企業廚房打造的機器人,專門處理危險、繁瑣且注重時間的烹飪,如翻轉漢堡、炸雞、切菜等,換而言之,餐館中薪水最低的工作。

注意,上述場景發生在2016年,Miso Robotics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讓機器人能在快餐生產線上,像人類一樣工作,並且成本比最低工資還要低。

最初Flippy的價格並不便宜,一台需要10萬美元,但由於硬體成本迅速降低,2020年它的價格已經降至不到1萬美元,且很快會有更便宜且更節省空間的型號登場。

這還沒完,為了進一步打動餐廳的老闆們,Miso Robotics還推出了訂閱制,每月2000美元就可以雇用一台機器人在後廚幫忙,相當於每小時的用工成本只要約3美元。同樣的工作若雇用真人員工,根據餐廳的營業時長和不同地區的最低工資,每月需要支出4000到10000美元。何況機器人永遠不用請病假,只要你願意,它可以24×7小時運轉。

目前Flippy已經在道奇體育場和快餐連鎖店CaliBurger投入使用,或許美國人不久以後,就能在各種快餐店吃上由機器人製作的漢堡了,說不定勞動力成本降低後,食物的價格也能更便宜。

Flippy有望解決餐飲業長期以來人手不足的困擾,消費者對速食食品的需求不斷成長,但較低的薪資導致餐館業離職率居高不下,每年超過100%(美國)。

被機器人淘汰的工作

就像早期的電腦往往佔用整間屋子儲存數據一樣,在大多數案例中,機器人就算能完成工作,其工作環境也多半需要大幅改造,而不是即插即用,更用不說與人類安全地協同工作,因此從第一台機器人出現至今,機器人很多時候因成本昂貴,無法在工業上大規模應用。

如今電機發動機和感測器技術都得到了改善,成本也大為降低,Flippy等機器人既便宜又可靠,還能在正常環境下工作,這才引起了人們的焦慮乃至恐慌。

不只是餐廳工作人員,自動化對工作崗位的侵襲是全方位的,而且來得比想像中還要快一些。

貝恩諮詢公司2018年發表的報告 《勞動力 2030》,就因探討了自動化對社會環境的衝擊而備受關注,報告預測到2030年,自動化的普及,將減少當前20%~25%的工作崗位,也就是說有4000萬人的工作會被機器取代,這還只是在美國。

更糟糕的是,即便保住飯碗的員工,薪水的成長也會慢得多,例如餐廳採用自動點餐機和線上點餐系統,其成本可能低於專門雇傭服務生,因此若服務員的薪水保持在該水平以下,就不用擔心就業問題,只不過薪水漲幅就變得極其有限。JL Warren Capital的報告亦指出,特斯拉上海工廠的自動化程度低於其加州工廠,原因是上海的勞動力成本,低於全自動化產業的成本。

貝恩的分析顯示,未來幾十年中,大約80%的工人或受到薪水成長停滯或失業的影響,而且Flippy的例子已告訴我們,自動化的成本只會越來越低。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也讓許多原本依賴人力的產業,看到或重新思考自動化的必要性,機器人除了降低人工成本和提高生產效率外,也能在病毒面前無所畏懼。在提倡「非接觸」的大環境下,我們也能看到機器人在送餐、消毒、體溫等場景的應用。

機器換人是大勢所趨。

當然,自動化給就業帶來的也不全是壞消息,機器人消除舊有工作,但新的技術也意味著新的就業機會,就像電腦讓打字員退出歷史舞台的同時,也創造出軟體開發者、電腦技術人員等新的職業一樣,自動化的普及,勢必會讓機器維護人員的需求迅速擴大,AI產業高速發展的背後,「數據標註師」的隊伍也在不斷狀大。

還有學者以個人電腦為例,指出自動化未必會使某種職業消亡。「當電子表格軟體第一次出現時,每個人都在預言簿記和會計工作要完了。」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工程學教授戈德伯格(Ken Goldberg)說道,「實際上它改變了工作,因此會計們不用花費整整一天的時間,在計算機上加數字,而是開始進行數據可視化和規劃等工作。」

然而,站在個體角度來看,要在自動化的浪潮下找到出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管是新的工作種類還是優化效率,技術門檻顯然越來越高,服務生被點餐機搶了工作,有多少能轉型成機器維護人員?工廠配備全自動裝配線後,工人們又有多少具備維修機器的能力?

何況這一輪自動化不僅威脅著體力勞動者,技術含量不高的基層白領也面臨被淘汰的命運。借用近期被廣泛引用的一句話來說:「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好在,低技術勞動力被機器取代大概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總還有機會向其他勞動力密集的領域轉移,餐廳的工作沒了,還可以去送外賣、快遞,總不至於所有人在一夜之間都丟掉飯碗。

自動化技術侵佔勞動力市場,不是AI出現後才有的現象,美國1900到1940年的農業自動化,使數百萬農民失業,就被視為大蕭條的誘因之一,在那一時期出現的商業洗碗機,更是威脅要消滅整個後廚工作。

如今在疫情和油價暴跌雙重衝擊下,美股創下僅次於1987和1929年的單日最高跌幅,歐洲多國股市跌入技術性熊市,經濟衰退的陰影籠罩全球,以互聯網、人工智慧為代表的高新技術擴大生產力的同時,也被認為拉大了貧富差距。

歷史彷彿進入了新的輪迴,但和上個世紀相比,如今技術變革的步伐顯然越來越快,留給人們適應的時間也越來越少。

本文為雷鋒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全自動化雖然還早,但機器人勞力確實越來越便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