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白合」自從國民黨提出美式開放初選(primary)來取代或折衷民眾黨主張的全民調之後,即陷入僵局,主要原因在於雙方的政治盤算。
我在20幾年前從事創投工作時,依照經驗法則與同行交流,得到四種科技投資的心得。
1. 新技術應用於新巿場 (too good to be true)
2. 新技術應用於舊市場(即取代現有技術)
3. 舊技術應用於新市場(即藍海策略)
4. 舊技術應用於舊市場(即一成不變的me too)
經過多年的實務分析,發現 #2 & #3 兩種情況的成功、所需時程與資金與投資前的盡職查證(Due Diligence)最為接近。#4 基於雞肋效應下,不是創投業者應有的投資標的。
而 #1(新技術新巿場)雖說初期總是吸引到最多的關注和高度評價,但往往曠日費時,落入產品開發時程延宕,市場導入與行銷不易,最後結果不符合預期。或因資金短缺、或人才流失、或環境變化(如其他技術的橫空出世)等因素,常以失敗收場。
政治當然不是科技創業,有更多的權利鬥爭與私心私利在其中。以本文開頭所討論的議題為例,其牽涉到的政黨間的合縱連橫,難度更高。
與其大費周章導入新技術(美式開放初選)應用於新市場(互信基礎尚未建立的政黨合作),在僅剩一個月的時間來完成,這是個弊大於利的提案。或許丟銅板決定由誰出線,更為簡單、明瞭、公平,不是嗎!?
企業併購(merge & acquisition) 的隱形必要條件:文化差異的考量
企業併購是組織成長中一個重要手段,除了考量藉此擴大規模、提升競爭力、以及市場互補性外,人才更是企業併購決策的關鍵因素。而後者取決於企業文化的融合綜效。否則合併後,被併購公司的人才也終會離開,甚至回過頭來另起爐灶,成為知根知底,更具威脅性的競爭者。
也就是說,缺乏文化認同的合併,卻一廂情願地期待「1+1大於2」的結果,其成功的範例是鳳毛麟角的。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政治結盟,文化與理念的差異,將決定未來合作的「良率」。如果不幸沒有處理好,政黨輪替後的台灣會更好嗎?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並非是互斥的,取決於主事者的格局與目標。
百年老店和新創公司的合作成敗關鍵是文化的整合!
民調的科學性
以「科學」為決策的核心價值,如果遇到民調的不相上下,落在誤差範圍內時該如何處理?
如果用絕對值比大小來決定勝負,比如50.5% vs. 49.5%,就認定50.5%勝出,在統計學上這是不科學的,以「民調絕對值決定勝負」或許也是一種比賽的遊戲規則,但肯定不是科學的方法。
折衷方案應是以民調定勝負為前提,但如果結果是在誤差範圍內,就勉為其難(還得排除萬難),加採開放式初選(雨天備案,也安撫提案方的情緒)。這時候,老人家、青壯世代、年輕族群、票票等值,以民主行動出門表達態度。即使最後結果差距仍舊不大,論勝負較無模糊空間,也有利於後續的整合。
提醒相信藍白合可以贏過綠營的朋友們,手段與目的同樣重要,過程和結果亦是未來真正合作的試金石,更關係到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民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