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專欄】新聞是AI的犧牲品還是時代的棄兒
張瑞雄 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2025-09-08 09:30

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

在新聞不再需要點擊,資訊由演算法自動送達的時代,新聞業的警鐘早已不只是響起,而是震耳欲聾。以往仰賴搜尋引擎而蓬勃發展的數位新聞,如今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斷流危機。AI搜尋、生成式摘要、個人化推薦,這些隨AI而來的技術,如今卻轉化為管控內容流通的閘門,成為新聞業未來的生死關卡。

過去的搜尋引擎如一條高速公路,用戶輸入關鍵字,便能由搜尋結果中選擇最符合需求的網站。新聞媒體賴以生存的,正是這種點擊導向的模式。編輯們為了「搜尋引擎最佳化」絞盡腦汁,標題起得又長又吸睛,只求能在結果頁中占一席之地。這樣的努力曾換來穩定的廣告收益與曝光機會,但自從有AI摘要之後,這條高速公路戛然而止,用戶不再需要點進新聞網站,因為AI早已替他們總結好所有內容。

另外演算法驅動的內容推播系統,不再需要搜尋,只要打開手機,用戶便被動地接受自己過往點擊習慣所「推薦」的內容。這種模式下,新聞已不再是公共領域的論述,而是轉化為娛樂化的商品,誰更能吸引點擊,誰就更可能被演算法看見。深度報導、調查新聞、在地觀察,被淹沒在滑動螢幕的洪流之中。

這樣的改變不僅影響點擊數與收入,更動搖新聞產業最根本的社會角色。新聞原本是為了知情權而存在,是民主社會中的「第四權」,但在AI演算法的重組下,新聞正淪為內容素材的供應商,被生成模型切割、濃縮、重寫,再作為平台的附庸品呈現給用戶。這樣的結構使得新聞機構即便與科技公司簽訂授權協議,也難以扭轉流量下滑、品牌邊緣化的困境。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零點擊未來」的資訊生態,將導致新聞多樣性的消失。當所有內容都要迎合平台的點擊邏輯與演算法偏好,內容自然趨向標題聳動、節奏快速、圖文影音齊發的形式,長篇報導、嚴肅分析、需要思辨的評論則被演算法排除於外。資訊的海洋看似豐富,實則淺薄,讀者獲得的資訊越來越即時,卻越來越破碎。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平台與媒體的權力消長中,最大的輸家恐怕並非新聞機構本身,而是整個社會。當真實的新聞內容在生成式模型的模糊與拼湊中被稀釋,當公共議題被碎片化為一則則瞬間即逝的推播卡片,民主社會的討論空間也隨之縮減。更不用說AI的內容生成過程中仍充斥著偏誤、錯誤與幻覺現象,這些錯誤資訊被包裝得天衣無縫,甚至打上可信媒體的標誌,這對資訊識讀能力不足的大眾而言,無異於資訊詐欺。

面對這樣的困局,新聞業者當然不是束手就擒。有的媒體選擇發展自家的AI服務,從查詢助手到內容機器人,試圖建立自己的讀者入口。有的強化訂閱制度,重視直屬讀者的關係,而不再依賴外部平台。有的則訴諸法律與監管機關,要求平台揭露演算法原則與流量分配邏輯,並倡議內容使用的公平報酬。

但這些努力若缺乏社會大眾的關注與支持,終將徒勞。新聞業不是科技的殘餘品,也不是平台的附屬模塊,而是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一環。當我們習慣讓AI代勞閱讀與理解時,也是在放棄主動理解世界的能力。一旦新聞業無法維持自身的經濟與知識自主權,社會的資訊根基也將隨之動搖。

真正的問題不在於AI是否會取代新聞,而在於我們是否還願意花時間、花力氣去閱讀需要理解的報導,而不是只閱讀容易吸收的摘要。當社會整體轉向以演算法餵食的資訊型態時,新聞不只是流量的犧牲品,更是被遺忘的時代棄兒。

現在正是反思的時候,不是要逆時代而行,而是要在變局中重新劃出界線。科技的進步不該是以事實的犧牲為代價,更不該讓新聞這道民主防線,在無聲無息中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