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文專欄】前十大獲補貼企業有五家電動車業者 中國大灑錢 歐美日台如何面對這場補貼大戰?
專欄作家林宏文
2023-09-25 16:30

本文作者林宏文,主跑科技、生技產業多年,目前為財經專欄作家、財經節目與論壇主持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投資趨勢、公司治理以及國家競爭力等議題。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

根據《日經新聞》的報導,彙總中國資訊供應商Wind的數據和調查發現,今年上半年中國上市公司獲得政府補助的前10大企業中,有5家是本土電動汽車或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中國電動車如今已銷售至全世界,「補貼」政策到底如何影響中國產業發展,值得深入探究。

《日經新聞》的報導指出,在5000多家中國上市公司補貼金額排名中,企業獲得的補貼金額都比去年大幅成長數倍。例如排第一名的電池製造龍頭商寧德時代,上半年獲得28.5億元人民幣(下同,125.3億台幣)補貼,幾乎是去年同期的3倍。

此外,寧德時代主要對手億緯鋰能名列第7,上半年獲得10.8億元補貼,約去年4倍。另外中國電動汽車龍頭比亞迪獲得17.8億元(78.3億台幣)補貼,補貼為第4多,也接近去年3倍。

上汽集團獲得逾20億元補貼,名列第3,為去年近2倍。重慶長安汽車獲得8.56億元補貼,排第8。

這種補貼金額到底大不大?與去年相比,這些補貼金額都是倍數成長,規模當然是很大,而且很明顯的,在經過幾年「共同富裕」及「脫虛向實」等政策轉變下,移動互聯網等軟體產業已非政策獎勵重點,中國政府把電動車當成接續產業轉型的重點產業,動輒數倍以上的補貼金額,代表的就是拉拔電動車產業的決心。

事實上,補貼政策一直是中國大陸產業發展最強大的武器。不管是從早期的太陽能、LED、面板,到如今的半導體、電動車及AI,中國政府大舉砸錢投入重點產業,以強力補貼政策扶植產業發展,早已造成許多國家難以招架,其中台灣也曾是受害者。

這也難怪,對很多與中國有直接或間接競爭的國家來說,都會很憂慮甚至還築起防線,以防範中國對世界各國造成的低價傾銷與不公平競爭等衝擊。

最近,我受邀去直播節目中談華為5G手機,我提到這款手機晶片是中芯以DUV機台生產的7奈米製程,肯定難以獲利,因此中國政府勢必會對華為或中芯進行補貼。

不過,主持人提到,補貼並非只在中國發生,現在全世界都在推動補貼政策,這有很奇怪嗎?

這個說法,讓我思考好久。的確,目前全世界都在補貼,每個國家都有晶片法案,台積電赴日、德投資晶圓廠,目前都已獲得日、德政府鉅額補貼,至於美國的補貼結果雖然還未定案,但也已展開申請作業。

不只政府對產業投資研發與製造提供補貼,全世界對於消費者買電動車或電動摩托車,也都提供大小不一的補貼措施。補貼的概念及作法,如今的確是普遍存在。

此外,若把政府產業政策的範圍擴大,許多獎勵產業發展的政策工具,例如稅收抵減、投資或研發補助,甚至台灣過去的員工分紅配股制度等,這些都算是不同形式的補貼,也都對產業發展有實質上的幫助。

不過,雖然各國政府都在補貼,但中國政府在力道上明顯高出很多,而且作法也更加直接,擺明就是要灑錢,完全不避諱。

以寧德時代及比亞迪上半年的營收、淨利來對比,兩家公司獲得的補貼金額佔比的確很高。寧德時代上半年營收1892億元,淨利214.7億元,比亞迪營收2601億元,淨利109.5億元,兩家公司獲得的補貼金額占上半年淨利分別達13%及16%,都不是小數目。

另外億緯鋰能上半年淨利21億元,補貼金額10.8億元已超過淨利一半以上。至於其他許多二、三線廠商,不少補貼占淨利比達五成以上,有些企業還未獲利,政府砸錢補貼對盈餘挹注更是可觀。

有關中國補貼產業的力道到底如何?與其他國家又有多少程度上的差別?這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今年三月,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主持一個「台灣IC設計產業政策白皮書」發表會,就世界各國的獎勵及補貼政策進行比較,發現台灣的政策補貼是最少的,至於中國則是一支獨秀、領先群倫。

根據這個白皮書的研究,比較台灣與大陸前三大IC設計公司所獲得的政策獎勵程度,其中台灣前三大聯發科、聯詠及瑞昱,從實際的基本稅率20%降至13.1%,至於大陸前三大是韋爾、兆易及匯頂,則從基本稅率25%降至7.1%。中國因大幅獎勵及補貼,讓企業租稅負擔明顯降低許多。

此外,若統計中國政府對IC設計業的補助金額占企業研發比重,前五大業者(上述前三大再加上格科微、紫光國微)的比重在1.8%至12.6%,至於在科創板掛牌的另外六家公司,則介於9.9%至20.5%。這種補助研發的比重,也明顯比其他國家高很多。

中國大陸強力補貼IC設計業者,我在採訪國內IC設計服務公司時,也聽到更簡單的結論。

有業者跟我說,在中國大陸接的設計服務案,一百個案子最後只有一個會進入晶圓廠做量產,其他99個都不了了之,最後失敗收場。但台灣公司開一百個設計案,最後有五十個可以量產。

這麼巨大的差別,原因就是台灣企業自己出錢做設計案,當然會很謹慎小心,至於大陸企業拿很多補貼,所以隨便開案,失敗就算了,反正用的是政府的錢。

至於最近華為推出5G手機,我相信一樣有政府補貼。中芯生產此顆晶片良率只有五成,肯定會賠錢,但中芯是中國晶圓製造的標杆企業,為了宣揚中國半導體及手機可以獨立開發,政府補貼肯對不會漏掉中芯及華為。

事實上,華為做為中國電信產業的龍頭,過去許多電信設備可以賣到非洲及第三世界國家,許多政府窮到付不出錢,都是中國政府出資買下來送給對方,再要求對方政府將礦產、港口等權利讓給中國經營,類似這樣的政治交換相當多。國家與企業的界線,基本上已經很難劃分。

因此,華為當然不只是一家企業,背後是一整個國家,這是美國選擇打擊華為的主因。從這一點來看,中國政府對企業的補貼,顯然比其他國家更直接,也更肆無忌憚,至於民主國家的任何補貼,都會嚴格受民意監督,用放大鏡檢視。

如今,地緣政治下,歐美日等國也都開始大量補貼,只是,民主國家要學補貼政策,絕對比不過中國,因為民主國家要通過法案,需經過一定的協商與法律程序,很難做到中國的直接與迅速,這種補貼政策很難奏效,與中國的補貼大賽,註定也是贏不了的。

有關全球電動車產業的競爭,近來中國電動車產業崛起,並且已外銷到全世界,由於汽車是許多先進大國的重要產業,關於中國政府如何大量補貼及不公平競爭等政策,又讓許多國家開始緊張起來。

例如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日前就宣布,將對中國給予電動車製造商的補貼發起調查,至於法國甚至還大動作宣布電動車獎勵請領資格的新法規,禁止中國製造車款從補貼方案受惠。

產業競爭一直都是國家與國家的對抗,更是制度與制度的競爭,自由民主與專制極權的對抗,最後結果會如何?有朋友跟我說,他對這個結果是相當悲觀的,美國很有可能變成像當年打越戰一樣,雖然美軍配備精良,但最後還是會落敗而逃。

面對擁有資本、訂定規格、市場力量的美國,或是擁有政府、市場、資本力量的中國,台灣其實在各方面條件都很難對比,早期台灣有政府政策、員工分紅等優勢,但這幾年來變得更需要自身努力,從國家戰略來看,也只有選擇投入能夠展現高附加價值的產業,例如半導體、AI及關鍵零組件等,才有機會與各國菁英競爭,展現及提升國家力量。

美中對戰如今已進入第二章,不管是華為推出5G手機,在半導體上扳回一城,或中國電動車走向國際市場,給歐美日等國家新的壓力。對台灣業者來說,美中兩大國的競爭不會停止,台廠能做的就是將產品價格提升,並且擺脫低價競爭,除此之外,大概也沒有什麼更好的競爭策略了。